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9月19日

肺癌一線治療新里程

2008年9月19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 中大腫瘤學系講座教授兼香港癌症研究所所長及包玉剛癌症中心總監陳德章教授 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國智醫生

肺癌是香港最普遍的癌症。在所有新症及癌症死亡的百分率中,肺癌分別佔21%和30%。在2007年,有大約4,000個新的肺癌病例,當中有近3,500人死亡。香港是亞洲所有先進國家的城市之中,肺癌發生率最高的地方。吸煙是肺癌的主要成因,由於吸煙的人數在香港和亞洲持續上升,令肺癌的發生率持續高企。

在所有肺癌的個案中,大約有60%在發現病症時已屬於晚期。目前標準的第一線治療,即最初診斷時所使用的療法,是由兩種藥物組合而成的化療,而其中一種含有順鉑(cisplatin)或卡鉑(carboplatin)成份,可引致的副作用包括脫髮、噁心、嘔吐、虛弱、感染和骨髓抑制。雖然新一代的化療藥物在毒性方面改良了不少,但許多患者仍希望盡量避免這些副作用。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抑制劑(EGFR TKI),包括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和厄洛替尼Erlotinib(Tarceva )兩種藥物,是能控制癌細胞生長的新穎口服標靶療法,其毒性比化療低。這兩種藥物屬於第二線療法,即在化療失敗後才使用,但其作為第一線療法的角色仍然有待確定。

從2006年開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領導IPASS(IRESSA Pan-ASia Study)研究,進一步驗證吉非替尼作為第一線療法的角色。這是一項開放性的隨機試驗平行對照研究,就吉非替尼與卡鉑/紫杉醇(carboplatin/paclitaxel)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效力、安全性和可忍受度進行評估。IPASS的首要目標是比較無疾病進展存活率,其目的在於證明吉非替尼並不遜於卡鉑/紫杉醇雙合化療。此項研究共有1,217名患有後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亞洲病人參與。他們事前未有接受化療,屬於腺性肺癌,為非吸煙或者是甚少吸煙人士(停止吸煙至少15年或每年吸煙量不多於10包)。大約50%的研究病者來自中國、20%來自日本,而亞洲其他地區則佔30%。

中大腫瘤學系莫樹錦教授於本月15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歐洲內科腫瘤學會的會長討論會上發表了這項研究數據,顯示IPASS超出了初期目標,證明那些經臨床挑選使用口服抗癌藥物吉非替尼的亞洲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比那些接受靜脈注射卡鉑/紫杉醇化療藥物的患者,有更長的無疾病進展存活率及更高的有效率。

在預先計劃用病人腫瘤生物標記物狀態的小群分析中,結果指出吉非替尼對那些腫瘤屬於患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人比用化療的同類病人有更長的無疾病進展存活率。相反,用化療的那些腫瘤非屬EGFR基因突變的病人比用吉非替尼的同類病人有較長的無疾病進展存活率。

相對於化療,吉非替尼亦帶來更少副作用,令病人獲得更佳的生活質素。IPASS首席研究計劃主任莫樹錦教授表示︰「IPASS的研究結果提供了治療後期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的新範例。非吸煙或甚少吸煙的腺性肺癌病人現時可避用化療,改而選用吉非替尼(每日口服一粒藥丸),以得到更長的無疾病進展存活率、更有效的療效評價,以及更優良的生活質素,而所吸收的毒素亦較低。」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
中大腫瘤學系講座教授兼香港癌症研究所所長及包玉剛癌症中心總監陳德章教授
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國智醫生

(左起)中大腫瘤學系教授莫樹錦教授 中大腫瘤學系講座教授兼香港癌症研究所所長及包玉剛癌症中心總監陳德章教授 中大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國智醫生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