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1月17日

重視城市地面塌陷監測 中大開展衛星高科技研究

2008年11月17日
分享
列印

雷達衛星圖像分析的結果顯示,廣州地鐵5號線附近地表形變情況(2007年10月13日,廣州市地鐵5號線至草暖公園盾構區右線隧道在掘進過程中出現大量涌水,監測發現位於盾構機後方約80米處的內環路高架A121、A122、A123號橋墩發生沉降,最大沉降6.8厘米)

信息時報報導:荔灣區橋中大坦沙一帶一周內發生了三次地面塌陷事件,地面裂縫有數十厘米寬

雷達衛星圖像分析的結果顯示,廣州大坦沙島附近地表形變情況(PT1-PT9為地鐵5號線和6號線沿線的PS點;編號1-3為大坦沙島及周邊2007-2008地陷事故)

早前(11月15日)杭州地鐵施工大面積地面塌陷的事故顯示,採取早期監測和提前預警是開展類似城市地下工程不可或缺的步驟,人們有權利要求政府提供更安全的城市生活環境。當全國正透過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內需時,政府不僅需要監督各類資金的使用,還需要致力對安全隱患進行監測,包括引導高科技領域研究與這些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由於珠江三角洲(包括港澳)地區均曾出現城市地表沉降與塌陷的問題,大眾絕不能對於發生在杭州的事故無動於衷,必須要防患於未然。

城市地面沉降已經被國家有關部委列為城市頭號公害。據國土資源部統計,這種地質災害已經造成了數千億元的經濟損失。由於珠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地質構造複雜,城市化速度急促,國土資源部在其「十一五」規劃中,將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地面塌陷定為防治重點。地面沉降與塌陷不僅威脅地表建築物的穩定(包括樓房、高速公路與鐵路、飛機場等),也危及城市地下許多重要的生命線工程(包括地鐵、通訊線、電線、水管、煤氣管線等)。大量開採地下資源、大規模工程建設、沿海地區的填海工程、各類地質構造作用與地震災害都是城市地表沉降的誘發因素。此外,軟基下沉和大型地下工程建設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和塌陷等災害頻繁發生,如廣州地鐵5號沿線地面塌陷事故(圖1),廣州大坦沙附近地面塌陷(圖2 和圖3),以及澳門東亞體育館地面下沉等。

衛星雷達干涉測量是近年研發的地表沉降監測新技術,具有大面積、快速、準確等突出優勢,有效預警和防治城市地面沉降。為了監測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的城市局部地面沉降造成的地質災害,並協助減少沉降問題對人民生命財產、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開發和相關重大投資決策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太空所)利用中大衛星遙感地面站獲取的雷達衛星圖像開展了一系列研究計畫,並積極推動與香港、澳門、廣州等珠三角城市有關部門的合作,分析珠三角地區局部地面沉降的分佈特徵與沉降速度。

中大得到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國家科學技術部及中國科學院的支持,於2005年建成香港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將雷達衛星遙感列為優先發展科技,並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快速城市化的特點,重點安排了針對粵、港、澳城市的快速交通線、機場、大型公共活動場所等重要設施的沉降研究。同時,中大將這些研究成果直接提交珠三角地區的相關政府部門及工程單位,備受各方重視,並得到積極的回應。



雷達衛星圖像分析的結果顯示,廣州地鐵5號線附近地表形變情況(2007年10月13日,廣州市地鐵5號線至草暖公園盾構區右線隧道在掘進過程中出現大量涌水,監測發現位於盾構機後方約80米處的內環路高架A121、A122、A123號橋墩發生沉降,最大沉降6.8厘米)

雷達衛星圖像分析的結果顯示,廣州地鐵5號線附近地表形變情況(2007年10月13日,廣州市地鐵5號線至草暖公園盾構區右線隧道在掘進過程中出現大量涌水,監測發現位於盾構機後方約80米處的內環路高架A121、A122、A123號橋墩發生沉降,最大沉降6.8厘米)

 

信息時報報導:荔灣區橋中大坦沙一帶一周內發生了三次地面塌陷事件,地面裂縫有數十厘米寬

信息時報報導:荔灣區橋中大坦沙一帶一周內發生了三次地面塌陷事件,地面裂縫有數十厘米寬

 

雷達衛星圖像分析的結果顯示,廣州大坦沙島附近地表形變情況(PT1-PT9為地鐵5號線和6號線沿線的PS點;編號1-3為大坦沙島及周邊2007-2008地陷事故)

雷達衛星圖像分析的結果顯示,廣州大坦沙島附近地表形變情況(PT1-PT9為地鐵5號線和6號線沿線的PS點;編號1-3為大坦沙島及周邊2007-2008地陷事故)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