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3月23日

中大生物系「降魔伏妖之無間道行動」研究 防治植物殺手薇甘菊

2009年3月23日
分享
列印

畢培曦教授展示薇甘菊樣本

畢培曦教授展示菟絲子樣本

08年8月26日

08年11月14日

09年2月17日

08年8月29日

09年2月17日

大帽山上的薇甘菊正在開花

薇甘菊是入侵藤本害草,原產地是中南美洲,現已在香港、華南、亞洲熱帶地區、南太平洋群島、澳洲、以及非洲馬達加斯加等地廣泛分佈。薇甘菊適應力強,生長迅速,能攀爬到樹頂,覆蓋樹冠,令樹木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窒礙生長,甚至死亡。薇甘菊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危害力的入侵物種,並被業界稱為植物殺手。

自70年代開始,多國的專家一直努力尋找清除薇甘菊的策略和辦法,包括將薇甘菊在中南美洲的天敵引進到馬來西亞及所羅門群島,但該種昆蟲在該兩處地區完全不能落戶,無法發揮效用;至今除了用人手清除和噴灑除莠劑外,一直未能找到徹底清除薇甘菊的方法。

薇甘菊在香港沒有天敵,現已蔓延至一些重要的生態棲息地,如濕地、鷺鳥林和風水林等,嚴重影響本地的生態平衡。雖然政府有關部門、學術和民間團體積極關注薇甘菊的問題,並不時在受影響的地方進行清除工作,但傳統的人手清除方法只能局部控制薇甘菊的生長,未能有效解決薇甘菊蔓延的問題,反而由於在清除時,加劇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往往更助長薇甘菊的擴張。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物系畢培曦教授二十多年前已開始對薇甘菊進行研究,並邀請廣州中山大學生物系胡玉佳教授來港協助研究薇甘菊的生命週期及生殖習性,開中國研究薇甘菊的先河。二十年來,他利用鹽水在紅樹林地區對抗薇甘菊,又發現薇甘菊所含的成分有輕度抗病毒功能。

自2007年起,畢教授更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合作,研究防治薇甘菊的辦法。他的研究小組嘗試利用寄生植物菟絲子來清除薇甘菊,其依據是從80年代開始,香港已有記錄,觀察到菟絲子較常以薇甘菊作為寄主,令薇甘菊受感染的部位枯死;近期廣東一帶亦有同樣報道。由於菟絲子是寄生植物,亦屬一種害草,所以小組將是項研究命名為「無間道行動」。

兩年來,除了在野外多處調查和觀察菟絲子感染薇甘菊的習性外,更在漁護署大棠苗圃及中大溫室進行實驗,初步結果發現這種以毒攻毒的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一方面明顯消耗薇甘菊的生物量,又減低它開花的能力,而且往往有利促進其他植物生長以填補清除薇甘菊後騰出的空間,減低薇甘菊復甦的機會。自去年八月開始,研究小組更挑選在中大附近的丫洲作為測試場地,而香港電台則獲邀自去年八月至今年二月追蹤拍攝有關實驗和收錄菟絲子清除薇甘菊的進程,有關的實況將安排在「鏗鏘集」中報道。

畢教授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與漁護署合作,通過該署的野外工作人員,在其護理的區域內進行中期測試,進一步評估菟絲子的功效和安全性。同時亦會考慮測試金燈藤等大型的菟絲子品種,以比較其對清除薇甘菊的效用。而丫洲將維持作為研究對抗薇甘菊的實驗基地。

另一方面,畢教授強調菟絲子並未能完全滅除薇甘菊,只是在降魔伏妖的戰鬥中,被採用以破壞及牽制薇甘菊的擴張勢頭,並透過抑壓薇甘菊的開花量以減低其繁殖能力,削弱其後援兵力。面對清剿薇甘菊的挑戰,畢教授的研究小組將會繼續努力發揮創意,以新思維對抗薇甘菊。由於任務艱巨而漫長,畢教授希望能籌募更多經費,並成立對抗薇甘菊的研究基金,引發更廣泛的關注,以持續有關研究,協助解除薇甘菊的威脅。



畢培曦教授展示薇甘菊樣本

畢培曦教授展示薇甘菊樣本

 

畢培曦教授展示菟絲子樣本

畢培曦教授展示菟絲子樣本

 

08年8月26日

08年8月26日

 

08年11月14日

08年11月14日

 

09年2月17日

09年2月17日

 

08年8月29日

08年8月29日

 

09年2月17日

09年2月17日

 

 

 

大帽山上的薇甘菊正在開花

大帽山上的薇甘菊正在開花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