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太空所粵港合作研究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太空所)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所)合作進行的研究項目「南海及鄰近海域藻華形成演變過程機制與遙感監測方法」,日前在廣州舉行的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頒發2012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成果(基礎類)一等獎,頒獎儀式由朱小丹省長主持。
該項粵港合作研究計劃利用太空所的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和南海所的大型海洋考察船等先進研究設備,就藻華(紅潮)的生消規律及其動力學機制、生態環境效應,以及遙感監測與評估方法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員採用衛星遙感與海洋調查結合的嶄新方法,充分利用多尺度和多時空的數據,成功整合了較完整的藻華形成和演變機制與遙感監測方法的理論體系。這項突破性成果顯著提升了對藻華形成過程及調控機制的認識,為這種海洋災害的預測及預警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不但對南海漁業生產和政府決策有重要幫助,亦有助促進海洋生態遙感的發展和國際合作。
太空所所長林琿教授認為,粵港澳地理環境同屬珠江三角洲,具緊密的文化聯繫與經濟合作。當前,三地共同面對著高速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例如空氣質素下降、海岸帶環境惡化與城市不透水層的影響等)及區內共有的自然災害(例如颱風、強降雨、洪水、滑坡與泥石流、城市地表沉降與塌陷災害)。由於生態環境問題會跨境蔓延,大範圍且準同步的環境監測與快速的環境信息交換,成為三地應付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然而,地面調查速度太慢,航空調查又涉及飛機出境與航權限制等問題,先進的衛星遙感技術便成為珠江三角洲環境監測不可或缺的平台。林琿教授亦感謝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對太空所這項得獎研究計劃的支持。
中大太空所的科學研究重點是採用先進的衛星遙感與網絡通訊技術,結合地球系統科學,以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影響,尤其著重中國的季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特別是包括粵港澳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太空所自2005年成立以來,率先組織珠江三角洲環境遙感論壇,推動珠江三角洲遙感學術隊伍的融合,並建設珠江三角洲環境遙感的重大基礎設施——香港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此外,太空所啟動跨境遙感監測水質和空氣質量的研究計劃,培養利用衛星遙感開展環境監測的青年科學家,在國際和全國的遙感會議中屢次獲得重要獎項,建立起衛星遙感的國際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