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益菌釋放防疫潛能

2022年5月16日

腸道益菌釋放防疫潛能

2022年5月16日
分享
列印

人體內有數萬億個微生物,大部分是生活於腸道內的細菌。無數種類的益菌和害菌組成一個生態系統,它們的平衡不但影響腸道健康,更與身體免疫力甚至大腦神經的正常運作息息相關。

陳家亮院長及黃秀娟教授重點研究腸道微生態,並帶領團隊識別多種疾病的腸道微生態特徴,例如結腸癌、炎症性腸病、自閉症譜系障礙等。他們成立亞洲首個及最為全面的冀便移植項目,透過移植腸道健康細菌以改善大眾健康;又探討利用益生菌配方提高人體免疫力,加快新冠肺炎患者的康復進度。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簡稱MagIC),是首個以亞洲為基地,集中研發新型微生物群診斷和活體生物治療藥物的微生物創新中心,現已進駐由香港特區政府推展的重點項目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

平衡腸道生態緩新冠肺炎病情

陳院長與黃教授拍檔將研究成果由醫院實驗室帶到香港創科基地科學園,2020年在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成立了「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icrobiota I-Center(MagIC))」, 集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用於早期疾病檢測與治療的創新項目。當中的糞便樣本冷藏庫,將為香港和亞洲區供應臨床和研究性治療使用的腸道微生物群製劑,開拓糞便移植及活體生物治療藥物(Live Biotherapeutic Products)的技術應用。

適逢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腸道益生菌技術亦取得多項突破。他們是全球首支研究團隊證實普遍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隨之以來的是免疫力下降和併發症增加。為了逆轉腸道失衡,他們透過大數據分析,成功找出最適合新冠患者的益生菌組合配方。

黃教授謂:「清除患者腸道內的病毒及改變其腸道微生態,將會是治療新冠肺炎的新方向。我們分析了150名新冠患者及1,500名健康人士的腸道微生態,識別了與免疫力息息相關的益菌,並研製出適合亞洲人的配方。臨床研究結果顯示我們的益生菌配方有助增強身體免疫力。」

研究團隊指出優化腸道微生態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腸道微生態本應隨年齡增長而改變,種類亦變得豐富。但中大醫學院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與同齡兒童比較,發育明顯落後,反映這些兒童早年的腸道微生態發育與一般情況有異。

糞便移植成亞洲先驅 改善難治之症

陳院長及黃教授早於約十年前著手研究糞便移植療法,並將相關技術引入香港,用以治療難辨梭菌等一直以來無法醫治的致命疾病。

「當年有一位八十八歲的老伯受難辨梭菌困擾,三年來一直受盡難辨梭菌折磨,持續不斷的腹瀉甚至令他無法外出。直至我們將他的兒子的腸道益生菌移植到他身上,短短六小時後,他便經歷三年來首次正常排便,其後更致電給我們道謝。」黃教授憶述。

這次臨床應用的成功經驗,啟發了二人的團隊開啟一系列有關糞便移植技術的研究,更探討將其應用於治療非腸道疾病。陳院長表示:「透過分析糞便細菌基因,了解腸道中與心臟病、糖尿病、抑鬱症、大腸癌等病症有關的細菌成分,可預測患病風險。除了診斷、治療,腸道微生態更可改變一個人的未來,例如在最近的研究中,有肥胖人士改善腸道微生態後,體重減少八至十公斤,反映技術的應用潛力無限。」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又發現在自閉症兒童個案,他們糞便樣本中與神經遞質活動有關的腸道細菌明顯較一般兒童為少,但卻多了五種罕見的腸道細菌,此發現有望為早期診斷及治療自閉症揭開新序章。

為了進一步推動腸道微生態相關的研究,他們的團隊在深圳福田設立「大灣區腸道菌群與人類健康創新中心」,目標是收集十萬對母嬰的糞便,進行長達七年的追蹤研究,以了解亞洲人的腸道微生態與文化、生活環境、基因等方面的關係。陳院長形容,腸道微生態的研究和應用有很大空間尚待發掘;中大醫學院是微生態研究的先鋒,未來將繼續透過跨學科合作,推動研究成果達到更高領域,讓微生物菌群醫學改變21世紀人類的健康。

 

「腸道堪稱人的第二個大腦,皆因腸道微生物的化學作用除了會影響健康,更會影響大腦的運作。要活得健康,維持體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十分重要!」

 

陳家亮教授

中大醫學院院長、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腸胃道出血、幽門螺旋菌、微生物菌群、癌症預防

主要成就:

● 美國腸胃科醫學院「國際領袖大獎」(2018)

● 國家自然科學獎(2016)

● 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07)

● 史上第一位以第一作者身份,於《刺針》及《新英倫醫學雜誌》各發表八次論文的學者

黃秀娟教授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炎症性腸病、微生物菌群診斷、冀便微生物移植

主要成就:

● 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2020、2021)

● 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

● 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

● 倫敦帝國學院(2020)及美國克利夫蘭診所(2021)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