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醫學重建運動員生涯
再生醫學重建運動員生涯
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世界各地運動員夢寐以求的最高競賽舞台,獎牌除了是健兒們刻苦訓練和技術水平的證明,更盛載着他們背後辛酸及克服傷痛的故事。容樹恒教授及中大運動醫學團隊治療過無數運動創傷病症,他們深明運動員追求夢想與對目標的執着,因此致力探索運動及再生醫學。他們利用生物材料、幹細胞療法等嶄新醫學科技,幫助受傷的運動員,讓他們盡快重返比賽場上繼續追夢,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生物材料加快運動員康復進度
運動員因高強度訓練及比賽,無可避免會碰上大小傷患,若不幸嚴重受傷,例如斷骨或韌帶撕裂,更可能對運動員生涯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他們受傷時最大的期盼就是可以盡快康復,重新投入訓練及比賽。好像2014年亞運跳馬金牌得主石仔(石偉雄)和2019年女子重劍世界排名第一Vivian(江旻憓),他們都曾多次嚴重受傷。石仔因肩膀旋轉肌腱嚴重撕裂缺席2016年奧運,不過他仍能復出,更成功在2018年衛冕亞運金牌;Vivian雙膝的前十字韌帶先後斷裂,但每次她都十分積極接受治療,僅三、四個月便能重返賽場,更在世界盃摘冠及登上世界第一。」容教授憶述。
克服傷患除了靠運動員自身毅力,運動醫學科技亦功不可沒。容教授及一眾中大運動醫學團隊,多年來照顧本港運動員的大小傷患,亦不斷鑽研醫學科技,冀幫助他們康復得「更快、更強」。容教授表示:「香港的醫療技術一直走在國際的尖端,十字韌帶手術由以前的開放式演變到微創,加上電腦導航、機械臂及3D打印輔助工具等,都令手術變得更加準繩;其他再生醫學技術,例如生物材料、生長素、幹細胞治療等,都促進了骨骼、肌腱和韌帶的癒合。」
無排斥異體幹細胞技術 修補受損肌腱
對於骨骼、肌腱撕裂等問題,一般都會使用固定、接駁及癒合的方法處理。然而,韌帶、軟骨,甚至神經線等部位,由於細胞再生速度較慢,容教授的團隊則想到利用幹細胞再生療法。
「幹細胞可以演化成不同的組織,我們要想辦法控制其演化及增強其活性,這正是當中最困難之處。」在容教授帶領之下,實驗室團隊成員成功利用體外培植方法,培植出肌腱衍生幹細胞(TDSC)。「我們在前十字韌帶手術的動物模型中,證明TDSC可以促進肌腱的癒合。」
世界各地的科研團隊正積極研究不同的幹細胞療法,較多研究方向是針對自體幹細胞移植。然而,容教授及其團隊則研究異體幹細胞,並於肌腱組織成功分離及鑒定一種幹細胞,作為肌腱修復的新細胞來源。「現時全世界每年要處理逾一百萬個前十字韌帶手術,需求十分龐大,我們希望可以建立異體幹細胞庫,幫助更多運動員。我們已經成功在體外培植無支架的TDSC細胞膜,它有很強的韌性,能夠顯著提升肌腱癒合能力,並不會引致排斥作用。」容教授解釋。
毋容置疑,幹細胞及再生醫學是未來運動醫學的大方向,下一步就是將其轉化成臨床應用。容教授的團隊與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合作,於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建立「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中心」,希望突破實驗室的框架。
「轉化應用涉及研究以外的因素,例如商業運作,不過中大團隊擁有嶄新的技術;此外,再生醫學權威段崇智校長於擔任校長前,已經於中大成立『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提供很多前瞻性的建議,讓我們瞭解並掌握再生醫療的技術與發展潛力,這些意見及經驗對建立InnoHK再生醫學中心十分寶貴。」容教授期望未來再生醫學的轉化成果可用於治療更複雜的關節退化、基因疾病,讓更多人從大學的研究中獲益。
「能夠看到運動員健康重返賽場,繼續追求自己的夢想,已經有很大滿足感。醫療團隊與科研永遠是他們的最強後盾。」
— 容樹恒教授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
研究領域:神經肌肉骨骼再生醫學
主要成就:
- 亞洲運動醫學聯會主席(現任)
- 亞太膝外科關節鏡及運動醫學學會的Takagi & Watanabe 獎(2018)
- 香港精英運動員協會金搖籃獎(2018)
- Chinese Sports Medicine Magnolia Award(2017)
- 國際運動醫學聯會院士(2011)
- 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