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王澤森 – 新法書院語文教育訪問教授公開講座李艷惠教授以英語主講「標準、教學法、教學實踐:美國外語教學之觀」
2012年5月22日
下午四時三十分
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地下低層二號演講廳
李艷惠,美國南加州大學語言學博士,現為南加州大學語言學系及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合聘教授。李教授曾任美國中文教師學會會長、南加大東亞語言文化學系系主任,並且為美國中文教師學會及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終身會員,現正擔任國際中國語言學會會長。李教授二十多年來受益於南加大的資助和美國教育部及其他單位多項贊助計劃,致力於語言教學發展以及理論語言學研究,將理論語言學以及語言習得理論的研究介紹應用於語言教學。理論語言學研究方面主要在形式語言學理論的架構中研究多項議題,包括語序、句子及名詞短語結構、指稱依附關係、量化範距、刪略結構、論元結構等各種語法語義以及句法和語義、語音接口的問題等。重要著作包括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的 The Syntax of Chinese、MIT Press 出版的 Essays on the Representational and Derivational Nature of Grammar: The Diversity of Wh-constructions 和 Syntax of Scope,以及 RoutledgeCurzon Press、Kluwer (Springer) Publishers 等出版的專書,並有多篇論文等在國 際雜誌期刊發表。現正合編兩本專書,將分別由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以及 Blackwell Publishers 出版。
外語學習者要能確定學習成效,語言教師要能有效地設計課程,評估教學成果,一套客觀並且廣為接受的語言能力標準是必須的。近年來,具體的成果評量越來越受到重視,並經常成為獲得政府或資助單位獎助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能夠提供客觀比較的外語能力標準也受到語言教師的注意,以標準為導的“最佳教學法”也漸成為教學界的流行詞彙。然而,能夠真正徹底實施以標準為導的教學還是少數,原因在於絕大部份的外語教學課程都是以固定課本為主軸,教師專注於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預定的授課數量,這和強調以語言能力為重心的教學不太容易融為一體。後者大部以主題為教材單位,以學習者為中心,以語言自然使用為重。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顧慮——不少教師認為以語言能力為重心的教學通常比較重視流利溝通而犧牲了準確語言的學習。這種長期以來對於應該重視流利或準確的爭辯跟教師對語言學習過程的不同理解息息相關。
這些教學困難及爭辯可以從一般認知記憶的研究、理論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以及現代科技來尋求解決之道。我們將先介紹即將編纂完成的美國大學漢語能力標準(Chinese K16 proficiency standards),討論主要內容,然後舉例說明如何藉著理論語言學、第二語言習得、認知理論研究成果,加上先進電腦科技在語言教學上的應用,設計出實際可行,並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增進學習效果的教材及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