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夷夏論」對佛教中國化的歷史意義

分享
列印
日期:

2024年10月8日

時間:

15:00 ~ 17:00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

講者:

董平教授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講者簡歷:

董平,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稽山王陽明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等職。

長期從事先秦儒家道家哲學、中國佛學與印度哲學、宋明理學與浙東學術以及陽明心學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同時從事相關領域的古籍整理工作。

出版著作:《陳亮評傳》(1996)、《陳亮文粹》(2006)、《天臺宗研究》(2002)、《浙江思想學術史——從王充到王國維》(2005)、《王陽明的生活世界:通往聖人之路》(2009,2018)、《老子研讀》(2015)、《先秦儒學廣論》(2015)、《宋明儒學與浙東學術:董平學術論集》(2016)、《道家·佛學·印度哲學》(2023)。此外還有大量古籍整理著作。

查詢:

cshb@cuhk.edu.hk
3943 0646

講座摘要:

佛教傳入中國的歷史進程中,有數次重大理論爭辯均發生於東晉南朝時期,其中最具有文明借鑒意義的一次論辯,竊以為是由道士顧歡撰寫《夷夏論》而引起的一場爭辯。「夷夏」之爭的重要性,與「神滅」問題不同的是,它不只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是與不同文明交往相關的重大問題。《夷夏論》是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的最早的「文明衝突論」,其中所涉之問題,至少關乎不同文明思想體系是否能夠交互涉入、相互融攝,以至於夷為夏用,而實現本土文化之文明境域與價值境界之多維開拓等方面的諸多思考。與之相關的又一方面問題是,如若確認文明可以交互涉入,那麼如何避免「文化入侵」,這其實是「夷夏之爭」帶給人們的又一思考。

演講者將主要以爭論過程的梳理為基本內容,各種不同的觀點及其義理分析,則蘊含於事件之過程的敘述之中。

備註:

語言:

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