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23, 夏含夷教授主講:「《詩經》的英譯:以《關雎》為例」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講座2023

日期:

2023年9月14日

時間:

2023年9月14日(星期四)下午4時至5時30分 (下午3時30分茶點招待)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行政樓地下祖堯堂

講者:

夏含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訪問學人
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

講者簡歷:

夏含夷教授(Professor Edward L. Shaughnessy)1952年7月29日生於美國賓州的甘水村(Sewickley, Pennsylvania)。1970年進入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以神學為學術專業,1974年畢業。大學畢業以後去台灣,在台北的天德黌舍師從愛新覺羅毓鋆攻讀中國經學。1978年回到美國進入斯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1984年聘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系,出任教授一職,現在是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

夏含夷教授的學術專業是中國周代(公元前1045-249年)的文化史與文獻學,特別是當時出土文獻,諸如西周時代的銅器銘文與戰國時代的竹帛寫本,以及中國經學,對《周易》、《尚書》和《詩經》都有所研究。夏含夷教授從一開始做研究以後,一直試圖融合西方與中國學術傳統,作為中西的橋梁,因此他的著作多寫成中文。

報名:

按此 報名.

查詢:

如有任何疑問或指教,請致電3943-0405或電郵ics-activities@cuhk.edu.hk聯絡翁小姐。

活動概覽:

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介紹

香港中文大學自1963年創校至今,一直致力於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的研究,以期弘揚中國文化,使之生生不息。國學大師、大紫荊勳賢饒宗頤教授與中大有極深的淵源。饒教授早於1952年已獲新亞書院聘任為教授,1973年出任中大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任內帶領師生致力研究,建樹良多。多年來,饒教授除惠贈大量書畫墨寶予中大,並繼續在中國文化研究所及藝術系悉心指導研究工作,作育英才。此外,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于1988年成立「漢達古文獻資料庫」,在饒教授領導下,于1994年及1996年兩度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以設立竹簡、帛書出土文獻資料庫,及開展甲骨文金文資料庫研究計畫,採用現代科學技術,整理傳統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饒教授積極匡助中大推動學術發展,不遺餘力,居功至偉,於2003年接受中大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中大亦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為辦學使命,2013年得饒宗頤教授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持,惠允大學於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所)設立「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旭日慈善基金成立於二零零五年,基金成立十周年之際,慷慨捐贈一千萬元予研究所以推廣普及中國文化,提升中國研究水平、培養大眾認識中華文化精粹、讓年輕人建立正確價值觀。承蒙旭日集團支持,研究所每年邀請一名在中國文化研究上有傑出表現的世界級學者到訪中大,於中國文化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及教學等活動,以期促進中西方學術交流及互動,開拓學術的新視野,並啟發年青後學,傳承國學。今屆,我們很榮幸邀得夏含夷教授擔任饒宗頤訪問學人。

講座摘要:

《詩經》的英譯:以《關雎》為例。

《關雎》是《詩經》第一首詩,也是中國三千年以來文學史上最有名的一首詩,許多文人、文學批評家和漢學家都做了英文譯文。在這一次演講,我會針對二十種英文譯文,不但討論各位譯者對詩歌有不同的理解,並且也討論他們所採取的不同英文詞彙、韻律和押韻。我也會利用傳統英文四韻律詩提出我自己的英文譯文。最後,我還會論證 《關雎》是一首情詩,雎鳩所鳴「關關」應該是中文詞彙,也必需要翻譯成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