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十二) : 香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
2022年1月28日
下午4:00-5:30
現場參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地下數碼學術研究室
線上:Zoom 現場直播
講者:鄒興華 先生(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考古)
鄒興華現職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特別職務)考古。自1985年起加入香港政府任職博物館館長職系之後,鄒興華長期從事香港和鄰近地區的考古、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鄒興華為1983年香港大學文學士,1988年倫敦大學考古學院田野考古學碩士。於古物古蹟辦事處任職期間,曾主持150多項香港境內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包括1996-1998年的第二次香港考古遺址普查,1997年主持的馬灣東灣仔遺址發掘,更獲選為1997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自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生效後,鄒興華轉而從事保護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曾任職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並主持第一次全港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編製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聯合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等。
自2007年以來,鄒興華先後在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任客席副教授,講授與香港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育相關的課程。近期關於考古方面的著作包括〈考古發現的香港〉(收錄於《讀書雜誌》試刋號,2021年7月) ,〈香港考古的發展和重要發現〉(收錄於《嶺南印記:粵港澳考古成果展》。
報名連結: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training/current/detail/243
*必須報名參加,成功報名人士將收到電郵確認及網上直播連結。
rpcaa@cuhk.edu.hk / 39430454
從1932年芬戴禮神父主持南丫島大灣遺址算起,香港考古已走過了九十個年頭。本講座將回顧香港考古走過的路,從戰前的幾位考古先驅,到戰後的香港大學考古隊和香港考古學會,以至1976年古物古蹟辦事處的成立。講座會介紹香港兩條保護考古遺產的法例—-古物及古蹟條例、環境影響評估條例,以及相關機構的保育工作。講座也會介紹黄地峒遺址和馬灣東灣仔遺址的重要考古發現,黄地峒遺址把香港歷史推至舊石器時代晚期,東灣仔遺址的發現剛於2021年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語言:廣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