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中華貨殖論壇2013-14度生濟世:從原籍大歸看香港與全球華人慈善網絡
2014年3月17日
下午7時至8時30分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葉漢明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其研究範圍包括中國近現代社會經濟史、地方史、華僑史、香港與國內及海外關係、女性/性別史等;曾就慈善活動與殖民主義、香港早期的保良事業、慈善活動與全球華人網絡、跨國慈善與華人原籍安葬、香港與粵、港、北美間的慈善網絡、早期美、加華僑的原籍安葬、原籍安葬與海外華人會館、東華義莊與東華義莊檔案等課題發表研究報告;除學術論文外,著有《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社會史與中國婦女研究》、《口述史的性別維度》、《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絡: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等書,並為《全球化與性別:全球經濟重組對中國和東南亞女性的意義》的編者,及《點石齋畫報通檢》、《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性別覺醒 : 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Women in China: Bibliography of Available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和 Tung Chung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Airport: An Ethnograph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的合編者。
免費入場,敬請預留座位出席,報名方法如下:
– 網上登記 http://www.history.cuhk.edu.hk/Event/2014_HBC/
– 電話留座 (852) 3943 7119 / (852) 3943 8541
(852) 3943 7119 / (852) 3943 8541
助葬原是中國傳統善舉要項,但二十世紀上半期世界各地華人原籍安葬的安排,卻既與傳統有關,也有現代元素;而海外華人歸葬故土的要求,除了民間信仰、習俗、思家懷鄉之情以外,還因華僑在僑居地所受待遇的影響竟及於其身後事。早年在僑居地辭世的先僑,身後仍受歧視,難覓久安良墓,恐成孤魂野鬼,故都盼望終能歸葬故鄉祖墳山地,接受家人祭祀,以止息安所,落葉歸根。大歸於原籍的傳統隨著十九世紀末華人的大量出國逐漸形成,而這種傳統的維持,端賴香港在以後長達大半個世紀的歲月裡所扮演的基要中介角色。截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原籍安葬因中國大陸受禁運影響而中止,香港一直接收自海外運囘的先僑棺骨。與大陸毗鄰的地利之便,以及開埠後成為亞洲主要商埠和國際貿易重鎮的發展,促進了香港的交通運輸業和法律制度的現代化。香港的東華義莊就在聯繫海內外慈善團體、每年自海外運送數以千計棺柩及骨殖回鄉的工作上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這個以香港為樞紐的全球華人原籍歸葬網絡,也是個全球華人慈善網絡。死生大事也,度生亦同度死,對離家背鄉、生孤死獨的至大之苦行至大之善,堪稱慈善的極致表現。這種澤及四方的濟世善舉也被視爲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其在全球華人世界中的運作機制及其歷史意義,仍有待細究。香港所發揮的中介作用,尤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