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驚艷:「中國風」與明清外銷瓷
2021年10月13日
下午4時正至5時30分
現場參與:文物館東翼二樓活動室
網上直播: 騰訊會議/VooV
黄静主任 (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黃靜,198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同年到廣東省博物館工作。現任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與研究部主任,研究館員。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廣東省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文物行業協會理事。廣東省博物館協會藏品管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從事古陶瓷的研究、鑒定、陳列展覽等方面的工作,尤其側重於古代外銷陶瓷的研究。主持展覽多個。已發表學術文章數十篇,出版學術著作《揚帆珠江口——南海海上絲綢之路與外銷陶瓷》、《器成天下走:明清外銷瓷研究》等。
eoecartmuseum@cuhk.edu.hk/ 3943 7374
語言:普通話
「『中國風』(chinoiserie)指的是西方人幻想中的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民族、風俗、建築、景觀及動物植被。」
隨著中西貿易的興起,至17世紀,中國的陶瓷器、絲綢、家具、漆器、扇子、屏風、刺繡、壁紙、象牙雕刻、銀器等工藝品和藝術品大量輸入歐洲,為歐洲的王室、貴族及富有階層人士所鍾愛,由此在歐洲掀起了一場波及家居裝飾、園林設計、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的中國熱。這股中國熱潮不僅體現在對中國工藝品和藝術品的追逐,還體現在當時的歐洲設計和裝飾藝術領域裡,出現了以中國人物或中國動植物、風景為題材;在色彩配置、構圖形式上也部分地借鑒了東方藝術的特色。由此,還引發了歐洲社會對中國知識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摹仿。這就是所謂的「中國風」,也有人稱之為「中國趣味」或「中國熱」。 實際上「中國風」所蘊含的並不僅僅是中國元素,有時也融入了一些日本、泰國、印度等等東方國家的藝術元素。只是由於當時西方人對遙遠的東方國家並不能仔細地區分,因而籠統地稱之為「中國風」(chinoiserie)。
「中國風」興起於17世紀中葉,在18世紀達到頂峰,自19世紀逐漸式微,在接近兩個世紀裡風靡歐洲。「中國風」體現出與歐洲當時流行的洛可可藝術水乳交融的特徵。18世紀晚期,新古典主義興起,「中國風」逐步退出流行,並於19世紀早期結束。在「中國風」盛行的近兩百年裡,陶瓷器一直是中西貿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在此期間的中國外銷陶瓷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帶來了顯著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以中國瓷器裝飾宮殿、家居、花園等,或在宮殿、府邸內設置中國瓷器展示室。
二是成套餐飲用具的定制,使中國陶瓷器滲透于當時歐洲富有階層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是人物瓷塑的流行。
四是中國外銷瓷器中洛可可元素的完美呈現。
五是歐洲來華定制的瓷器中,彰顯個性和凸顯身份地位的紋章瓷大量出現。
六是對中國傳統紋樣瓷器的追捧。
七是外來定制的器物大增,使明清瓷器中西方器型、西方紋飾的器物數量劇增。
八是對中國陶瓷器的模仿及中國風瓷器的生產。
* 講者將透過網絡平台進行演講。我們非常鼓勵觀衆早上來文物館看完展覽之後,下午與我們在活動室小聚,一起聆聽各地專家的分享。(現場參與者可於發問環節優先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