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9年10月21日

中大心理學系網上問卷調查顯示近四成市民於反修例事件的社會氣氛下 出現與抑鬱症相關的症狀

2019年10月21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心理學系動機及情感實驗室於2019年9月18至29日期間1,就反對「逃犯(修訂)條例」(下稱「反修例」)引發的示威活動進行一項「情緒健康及政治參與」網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受訪者表示過去兩周曾出現與抑鬱症相關的症狀。此外,受訪者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情緒反應趨兩極化,而「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傾向亦見普遍。

研究團隊於調查進行期間透過不同渠道(包括Telegram群組、Facebook專頁及新聞網站留言等)發放網上問卷連結,共收集了1,937個回應,其中1,037個 (53.5%) 為有效回應。研究團隊以病人健康問卷-2(PHQ-2)評估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態,發現38%受訪者曾於兩周內受情緒低落及對事情失去興趣等與抑鬱症相關的症狀困擾。這個數字遠高於2019年7月發表的相近類型調查中本港懷疑患有抑鬱症人士的比率 (9.1%)2

受訪者情緒反應呈兩極化

研究亦發現受訪者對社會上不同群體的情緒反應呈兩極化趨勢。平均而言,支持「反修例」示威活動並反對警察執法行為(下稱「支持示威」)的受訪者對「和理非」及「前線」示威者3抱有中等至強烈程度的正面情緒(自豪、感激),對香港警察、政府官員及「親建制行動人士」4則有強烈的負面情緒(羞恥、憤怒)。另一方面,支持警察執法行為並反對「反修例」示威活動(下稱「支持警察」)的受訪者則對「前線」示威者抱有中等至強烈程度的負面情緒,而對香港警察則有中等至強烈程度的正面情緒。受訪者不論有何政治立場,他們的情緒反應愈強烈,其參與的政治活動(如聯署、遊行或集會)及與抑鬱症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亦愈多。

情緒反應兩極化亦體現在受訪者對不同群體不同程度的同情心上。超過六成支持示威的受訪者表示對香港警察、香港政府及親建制行動派「完全沒有」同情。同樣,超過六成支持警察的受訪者則表示對「和理非」及「前線」示威者「完全沒有」同情。另外,研究亦探討受訪者對不同社會群體「去人化」的現象。僅21.6%受訪者於回答「你認為(社會群體)應否被視為動物(如:曱甴、狗)看待(0至10分)」時,對所有群體皆表示「非常不應該(0分)」。換言之,近八成受訪者對至少一個社會群體有不同程度的「去人化」傾向。

負責領導是次網上調查的中大心理學系系主任馮海嵐教授表示:「因應近日社會運動,我們建議社會大眾應留意自己及身邊親友的情緒健康狀態。如果發現自己或親友長時間出現情緒低落、對事情失去興趣、飲食或睡眠習慣失調或經常感到疲倦等情況,應盡快尋求專業而可信的精神健康服務協助5。另外,如果發現自己對某些社會群體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亦可以試用一些方法,例如暫時減少接觸有關群體的資訊,以平復情緒。」

研究結果以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中全港人口的年齡、性別及教育程度作加權處理。以1,037份問卷數推算,百分比變項誤差約在正負3.04%以內(可信度設於95%)。

附註:

1 數據收集的工作於10月1日全港大規模衝突及10月4日香港政府公佈《禁止蒙面規例》前完結,故調查結果未能反映這些社會事件對受訪者情緒健康的影響。

 2 有關調查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進行,其所使用的抑鬱症狀評估方式為病人健康問卷-9(PHQ-9),而本研究使用的評估問卷PHQ-2為PHQ-9簡短版本。

 PHQ-9和PHQ-2為抑鬱症狀的篩選工具,兩者皆不能診斷受訪者是否患有抑鬱症。根據醫學文獻記載,PHQ-2的分數為3分或以上(由0-6分)者應尋求專業人員診斷其精神健康狀況 (Gilbody, Richards, Brealey, & Hweitt, 2007)。

3「和理非」示威者是指參與「反修例」引發的示威活動,並堅持以和平、理性及非暴力方式(如遊行集會、張貼標語)表達訴求的人士。而「前線」示威者是指以較激烈的方式(如設立路障、武力對抗執法人員)表達訴求的人士。

4「親建制行動人士」是指不滿「反修例」引發的示威活動,並作出反制性行為(如出席撐警集會、阻止示威者張貼標語)的人士。

5 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心理學部因應近日連串社會事件提供心理支援服務,詳情請參閱:http://www.dcop.hkps.org.hk/index.php/2019/09/01/psy-support3rd/;

生命熱線提供24小時預防自殺熱線服務(電話:2382 0000)及青少年生命專線(電話:2382 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