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7年8月2日

中大心理學系發現香港少數族裔學生與華裔學生運用不同策略學習中文

2017年8月2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心理學系Catherine McBride教授(左)及梁思敏小姐。

香港少數族裔兒童學習中文的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鑑於這些兒童的中文語文能力相對較差,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心理學系Catherine McBride教授,聯同中大心理學系梁思敏小姐、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周彥玲博士、美國密芝根大學王瑩博士、美國德州農工大學Malatesha Joshi教授,以及美國南加州大學Jo Ann Farver教授,就香港少數族裔兒童如何學習閱讀和書寫中文字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比較了不同的中文教學及學習方法,並分析閱讀及默寫中文字的關聯性。研究結果已於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上刊登。

研究分為分析讀寫技巧的關聯性和比較不同學習方法成效兩部分
 

此項研究共有34位印度裔、尼泊爾裔及巴基斯坦裔兒童和29位香港華裔兒童參加,均就讀於主流小學的二年及三年級。於研究的第一部分,參加者接受不同的認知及語言測試,包括中英文閱讀及書寫。

在第二部分,研究人員以四種不同的方法,配合字卡教授參加者16個中文字,以找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四種教學方法包括記憶(讓參加者看字卡然後朗讀發音)、部件學習、抄寫及語音學習法。每種教學法均有不同特點。記憶學習法是模擬傳統課堂學習的方法;部件學習法強調各字聲旁及意旁的特性,讓參加者更了解生字的意思;抄寫是另一種傳統學習中文的方法,參加者透過抄寫生字記著生字的意思和寫法;語音學習法是內地常用的教學法,研究員在介紹生字時,在字卡上輔以簡單的英文拼音(如中文教科書上標上普通話拼音),提供發音提示。

研究檢視兩組兒童使用不同中英文閱讀和書寫技巧的關聯性

從研究結果可看到,華裔兒童在中文字詞閱讀、默寫及詞彙知識上的表現比少數族裔兒童優勝;而少數族裔兒童則在英語測試中得分較高。研究結果亦顯示,兩組兒童的讀寫能力在眾多的技巧中分別展現出不同模式的關聯性。華裔兒童的中文讀字及書寫字詞能力,以及中文語素意識及視覺空間能力有中度至強度的關係,但少數族裔兒童則沒有。少數族裔兒童的中文讀寫能力與音韻覺識有中度至強度的關係,而華裔兒童卻沒有這種關聯。兩組兒童均顯示英文讀寫能力與音韻覺識有強烈的關聯。這次的研究結果反映少數族裔兒童有可能過度依賴語音知識去學習中文及英文,而華裔兒童在學習中文字時則會先分析字的意思及結構特徵,學習英文時主要運用語音意識。

少數族裔兒童宜通過抄寫練習及運用拼音學習中文字

研究第二部份也揭示了兩組兒童在學習中文讀寫上有不同的傾向。抄寫教學法最能協助兩組兒童學習書寫中文字。在學習認讀中文字方面,華裔兒童傾向使用部件來輔助學習,而少數族裔兒童則使用語音意識。

研究團隊建議教師應配合學生的能力來設計教學方法。在教導少數族裔學生時,教師可多以抄寫練習及運用拼音去協助他們學習中文字,例如教授粵拼及在教科書上標上粵拼以協助少數族裔學生記憶及發音。另外,教師亦可少數族裔學生初學中文時介紹中文字的特性,如介紹不同語素的意思,讓他們能夠使用不同的方法學習中文字。 

現今市面上讓非華語人士學習中文的教材以教授普通話居多,廣東話的教材則甚少。香港社會有迫切的需要向少數族裔學生提供中文(廣東話)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材料,讓他們能更有效地學習及使用廣東話。研究團隊亦希望此研究結果能協助教育界設計中文(廣東話)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材,令少數族裔學生更容易融入社會。有關更多早期中文語言能力發展的資料,可參閱研究小組網頁http://chineseearlyliteracy.co.nr/。 

本研究項目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撥款資助。



中大心理學系Catherine McBride教授(左)及梁思敏小姐。

中大心理學系Catherine McBride教授(左)及梁思敏小姐。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