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市民對如何覓地建屋意見紛云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最近一項電話調查發現,市民對如何覓地建屋意見紛云,莫衷一是。當被問及應最優先採用何種增加香港房屋土地供應的方法時,即使最多受訪市民選擇的答案—「開發棕地」—也只不過佔二成半多一點(27.5%)。對於近期施政報告提及可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用作公營房屋、非牟利老人院等建議,雖然支持的百分率稍多於五成(51.3%),但持相反意見的亦有近四成(39.9%),可見公眾對此分歧仍大。
是次調查於2017年2月22至26日晚上進行,成功訪問了730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調查結果發現,當被問及應最優先採用何種增加香港房屋土地供應的方法時(只選一項),較多受訪市民選擇「開發棕地」(27.5%),其餘依次為「將部份原先規劃為非住宅用地改變成為住宅用地」(20.4%)、「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18.1%)、「在維港以外填海」(13.0%),和「提高賠償額以加快重建舊區」(10.7%)。調查結果顯示,每種覓地建屋方法的所得百分率相差不算太大,最多受訪市民選擇的「開發棕地」也只有二成半多一點(27.5%),反映出目前公眾對找地建屋的態度頗為紛云,仍沒有較明顯的傾向(見附表一)。
施政報告中曾提出「可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非牟利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的建議。對於此建議,有51.3%的受訪市民表示支持(包括非常支持及支持),但亦有39.9%不支持(包括不支持及非常不支持)(見附表二)。調查結果可見到,市民大眾對「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的態度亦頗為分歧,即使施政報告中只建議利用郊野公園內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的邊陲土地,並且說明只是用於非地產用途,其支持的百分率也僅多於五成(51.3%),持相反意見仍有近四成(39.9%)。
對於利用郊野公園覓地建屋的建議,社會上有不同意見,當被問及「住屋需要是比保護郊野公園更加重要」時,有54.3%的受訪市民表示同意(包括非常同意及同意),而不同意的也佔36.0%(包括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見附表三)。另一方面,對於有意見認為「開發郊野公園會(即使是邊陲地帶)會對香港的生態環境有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有57.0%受訪市民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也有32.8%(見附表四)。
至於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對解決香港土地供應問題有多大幫助,調查發現,認為有幫助的受訪市民佔42.1%(包括非常大幫助及頗大幫助),而持相反意見卻有45.4%(包括頗小及非常小)(見附表五)。與此同時,有42.4%的受訪市民認為,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為住宅用地對香港整體來說是好處多些,而感到壞處多些的有36.0%,15.8%認為好壞參半(見附表六)。以上問題的正反的比率也頗為接近。
此外,是次調查亦有問及受訪市民使用郊野公園的次數。過往一年,沒有到過郊野公園的受訪者近六成(57.1%),使用過一至五次的有27.6%,六至十次的有6.2%,而7.0%則表示「超過十次」(見附表七)。
最後,若以受訪市民的個人背景(包括性別、年歲和教育程度)以及使用郊野公園次數,與是否支持施政報告中有關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建議進行交互分析(見附表八),可以發現:(一)年紀越大越支持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的建議,例如51歲或以上組群表示支持建議的有74.0%,但在18至29歲組群的支持率只有38.3%。(二)教育程度越高,對利用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建屋建議的支持越低,例如大專或以上組群中只有45.3%表示支持,但在小學或以下組群中支持建議的卻高達八成(79.5%)。(三)使用郊野公園次數亦與有關建議成反比的關係,例如過去一年沒有去過郊野公園的組群中,表示支持建議的有近六成(59.6%),但去過6次或以上的組群卻只有44.1%。
總括而言,調查結果反映出,公眾對覓地建屋的態度仍無較一致的傾向。以目前頗為分歧的民意,可預見政府往後如何覓地建屋將面對不少的困難。
是次調查的成功回應率為37.9%,以730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變項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63%以內(可信度設於95%)。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