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善衡書院舉辦「盛唐珍器 — 麥繼強教授長沙窯陶瓷器收藏展」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善衡書院由即日起至本年10月3日舉辦「盛唐珍器 — 麥繼強教授長沙窯陶瓷器收藏展」,展出八十多件麥繼強教授在九十年代初期收集的唐代陶瓷器,主要為唐代長沙窯出產的各式酒壺、碗碟、瓶子、小擺設等。展覽歡迎公眾參觀,費用全免。
展覽開幕典禮於8月12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麥繼強教授及其夫人麥張愛華女士、中大善衡書院院長辛世文教授、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教授,以及善衡書院學生會幹事會會長吳天恩。
中大善衡書院院長辛世文教授表示:「善衡書院舉辦是次唐代長沙窯陶瓷展覧,一方面希望培養學生的文化藝術知識及涵養,另一方面是藉此為麥繼強教授慶祝八十壽辰。書院感謝他慷慨借出藏品玉成是次展覽。」
麥繼強教授為中國文物收藏家,具三十多年鑒賞和收藏中國古董、文物方面的經驗。他曾於中大生物系任教三十載,至1995年正式退休。麥教授在中大任教期間曾栽培不少研究生,香港大學前任校長徐立之教授便是他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麥教授與中大善衡書院院長兼生物學榮休講座教授辛世文教授亦有很深厚的師徒情誼,今年適逢善衡書院創院十周年,書院希望藉着展出麥教授的珍藏,加深公眾對唐代陶瓷文化的認識。
麥繼強教授表示:「我選擇以唐代長沙窯陶瓷系列作為今次展覧的主題,是因為這系列花樣百出,可以較全面地反映唐代陶瓷的形制特點、出色的工藝技術和創新方向,亦可窺探當時生活華麗的程度。」
唐代(618–907)是中國文化最光輝的時期,亦是中國陶瓷文化的高峰期,無論在色彩還是形狀方面,都從以往較簡樸的狀態發展到輝煌的水平。在唐代陶瓷器當中又以長沙窯陶瓷最具特色,因為當時長沙窯在陶瓷工藝技術上屢有創新,建立了很多新穎特別的形制,其器具的風格都是唐代或長沙窯特有。長沙在當時是一個陶瓷生產中心,位於湘江口岸,產品可用船隻運載,分銷到整個湖南省。因為有龐大市場的支持,加上當時社會富裕,唐代人追求各式精緻的生活器具,遂發展出多姿多采的長沙窯陶瓷器。長沙窯以燒製青瓷為主,但產品花樣萬千,色彩變化豐富,其中以酒壺、日用品最為著名。我們可以透過當時的日常用品,了解唐代的生活習慣。例如唐代的壺多把花鳥紋飾繪製於壺嘴之下,與以往器物把裝飾集中於上部的做法不同,此乃因唐代以前的人席地而坐,其生活用具多置於地面,欣賞角度自然集中於器物的上部。自唐代開始,人們使用傢俱,器物的擺設方式有所改變,這對唐代長沙窯紋飾的構圖產生了一定的引導作用。
麥教授說,要欣賞是次展品獨特之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從器型方面來看,長沙窯出產的酒壺有五角流(壺口出水部分為之「流」),即壺口並不是圓形,而是呈五角形,這特點是長沙窯酒壺獨有的。第二,長沙窯器具的把手變化頗多,而且都有明顯的唐代風格。第三,唐代陶瓷常有模仿金銀器的現象,其中一個做法是在駁口處加上壓線,做出很急速的曲度變化,以模仿金銀器的感覺,常見於酒壺、碗和碟。
中大文物館副館長許曉東教授說:「長沙窯陶瓷在唐代中後期達到鼎盛,五代時衰落,是當時最重要的外銷瓷器,產品行銷東南亞、中東至非洲。長沙窯瓷器的造型和裝飾,融合了中國和西方的藝術元素,對於研究唐與五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中大善衡書院學生會幹事會會長吳天恩分享了她對陶瓷文化的求知慾:「我確信推動中國傳統文化有助提升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素質。這次展覽展出的是中國陶瓷文化高峰期、在工藝上作出突破的唐代長沙窯產品,相信能讓我們看到中國瓷器最精彩的一面,從而對這文化遺產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大善衡書院於2006年成立,是一個多元文化共融的「家」。書院實行全宿共膳,六百位學生於在學期間全期住宿,一週三次與院長及其他書院成員共晉晚餐,增進彼此認識,在生活中互相學習。今年善衡書院踏入十周年,將會舉辦一連串慶祝活動,「盛唐珍器 — 麥繼強教授長沙窯陶瓷器收藏展」為書院十周年慶典的前奏。有關善衡書院十周年慶祝活動詳情,請瀏覽書院網頁www.shho.cuhk.edu.hk。
「盛唐珍器 — 麥繼強教授長沙窯陶瓷器收藏展」展覽詳情如下:
展覽日期: 即日起至2016年10月3日
展覽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陳震夏館地下展覽廳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7時30分至下午9時30分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閉館
查詢電話: 3943-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