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5月10日

中大舉辦第三屆大學中文論壇

2016年5月1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署理系主任鄧思穎教授(左四)與與會講者合照。

鄧思穎教授致歡迎辭。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詠梅博士報告中大中文課程的教學特點。

第三屆大學中文論壇於中大舉行。

自2012年推行334新學制,香港各院校皆革新課程以作配合。如今新課程已實施四年,各課程統籌及前線老師都已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和心得。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日前在中大校園舉辦「第三屆大學中文論壇」,主要討論新學制下的中文課程,匯聚各院校規劃中文課程的負責人及學界專家分享教學經驗,檢視課程設計,以助各院校的課程臻至完善。 

「第三屆大學中文論壇」由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主辦、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協辦。各院校代表分別於會上報告其中文課程的特色,重點內容包括中文課程的教學語言、口語元素和如何切合學生的需要等。中大通過賞析古今篇章及文學散步,提升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重視訓練學生口語傳意技巧;嶺南大學以普通話為教學語言,重視學生表達和發音的準確性,強調閱讀和口語訓練的配合;香港浸會大學簡介來年推行的新課程內容,將專注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香港大學強調為不同院系「量體裁衣」,切合不同學生的實際語文需要;香港理工大學除一般傳意和讀寫課程外,還配合各專業領域所使用的中文設計專業中文課程,以貼近社會需求;香港教育學院在中文課程不帶學分的情況下確保教學效果,考慮到學生畢業後作為教師的需要,課程為準教師設計,偏重教授論文和實用文寫作、粵音和口語傳意以及板書書法;香港科技大學著重為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提供合適的中文讀寫及口語課程。 

綜觀各院校之中文課程,內容豐富,各具特色。雖然都屬必修課,但所佔學分由不帶學分至六個學分不等,對課程內容規劃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大部分院校的課程都包括口語傳意,重視學生運用中文演說的能力。另一方面,多數院校的中文課程都設有篇章選讀,藉佳作賞析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預期各院校日後可在篇章教學方面,多交流合作,以提升教學效果。 

在論壇上,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署理系主任鄧思穎教授致歡迎辭。發表報告的學者包括中大張詠梅博士、嶺南大學馬毛朋博士和陳謙先生、香港浸會大學吳學忠博士、香港大學何偉幟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梁慧敏博士、香港教育學院郭思豪博士和香港科技大學唐世陶博士,最後由鄧教授總結。語文教育界人士積極參與是次論壇,會上也討論了教學語言和分享持續學習語文的資源運用,對大學中文教學發展有深遠意義。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署理系主任鄧思穎教授(左四)與與會講者合照。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署理系主任鄧思穎教授(左四)與與會講者合照。

 

鄧思穎教授致歡迎辭。

鄧思穎教授致歡迎辭。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詠梅博士報告中大中文課程的教學特點。

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張詠梅博士報告中大中文課程的教學特點。

 

第三屆大學中文論壇於中大舉行。

第三屆大學中文論壇於中大舉行。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