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與多國中風專家領導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及早評估與治療「小中風」可降低七成中風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與多國中風專家領導一項全球研究,發現「短暫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病人於出現病徵的24個小時內,及早由處理中風的專科醫生進行評估與提供適切治療,能將他們往後出現不同嚴重程度中風的風險降低七成。相關研究數據來自包括中大在內的61所中風或腦神經科專科中心。研究結果今日於國際權威期刊《新英倫醫學雜誌》發表。
本港公立醫院每年接收逾3,000名TIA或輕度中風個案
俗稱「小中風」的TIA是腦血管被短暫堵塞所致。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臨床專業顧問蘇藹欣醫生表示:「TIA徵狀與典型中風類似,包括四肢無力或麻痺、面部肌肉無力、出現說話或視覺障礙。雖然有關徵狀只會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但已是出現嚴重中風的警號,發病時可導致腦神經系統永久受損,甚至致命。」TIA患者中,約三成個案日後會出現更嚴重的中風。
香港每年有超過3,000名患者因TIA或輕度中風到公立醫院求診。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每年便接收到230名懷疑TIA個案,以及550名輕度中風個案。
過往,對於TIA患者未有針對性的處理方案,他們一周內出現中風的風險為5%,3個月內出現中風的風險更達12%。醫學界近年傾向盡早為TIA病人提供適當治理,以減低相關風險。
TIA與腦細胞死亡、動脈嚴重收窄或心房顫動相關
是次研究的數據源自TIA Registry.org國際資料庫,內有4,789名TIA病人資料,分別來自21個國家或地區的61所中風或腦神經科專科中心,包括威爾斯親王醫院的139名病人。在此資料庫中,78%病人於出現病徵的24個小時內接受中風專科醫生的評估及診治。根據腦部掃瞄結果,不論徵狀持續時間長短,有33%病人證實已有部分腦部細胞壞死,23%有至少一條動脈嚴重收窄,10.4%病人出現心房顫動。
是次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病人於病發起一周及三個月內出現中風的風險,分別為2.1%和3.7%,均低於一般預期的5%和12%。其中他們病發起三個月內出現中風的風險,比預期低七成。
中大莫慶堯內科醫學講座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黃家星教授指出,「如我們可以更快地診治病人,即在病發的12至24小時內,為他們進行評估以找出病因,並提供適切的治療,病人出現中風的風險將會大大減少。」常見的治療包括處方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及降血壓藥;腦血管掃瞄及心電圖亦是重要的檢查,能幫助醫護人員按病人的身體情況選擇所需治療。
黃教授亦建議,大眾可謹記口訣「談笑用兵」,只要突然發現以下中風徵兆,便應把握時間,及早接受評估與治療:
「談」講話時口齒不清;
「笑」笑時兩邊面不對稱;
「用」提高雙臂時半邊身無力;
「兵」不管徵狀是否短暫或有否改善, 請從速打999 安排救護車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