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10月13日

中大獲頒模範通識教育課程獎開創本地通識教育先河 全方位配套支援學習

2015年10月13日
分享
列印

中大獲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頒發2015年通識教育優化模範課程獎,成為首間來自美國以外的獲獎院校。(左起)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大學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教授及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博士。

通識教育團隊與資訊科技服務處合作,推出課程專屬的應用程式,作為導讀經典文章的隨身工具,非常受學生歡迎。

曾修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生倪曉安及王曰謙(右一及右二)表示很珍惜能研讀不同經典的機會,認為這大大擴闊了他們的視野

梁美儀教授及趙茱莉博士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行的AGLS年度會議中獲頒授獎項並發表演說,分享在中大辦通識課程的經驗。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最近獲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Association for General and Liberal Studies,簡稱AGLS)頒發2015年通識教育優化模範課程獎(2015 Exemplary Program Award for Improving General Education),以嘉許中大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能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及成果,持續優化內容及教學方法,值得其他院校借鏡。中大大學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教授及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博士上月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行的AGLS年度會議中獲頒授獎項並發表演說,分享在中大辦通識課程的經驗。 

於2007至2014年間,共有14所美國院校獲頒模範課程獎。AGLS於本年新增「國際組別」,以獎勵世界各地表現傑出的院校。中大成為首間來自美國以外的獲獎院校。獎項委員會由十多位美國高等教育界的領袖組成,主要四個遴選準則為:確立最重要的學習目標及果效、善用及培訓校內師資以制定有效的學習策略、有效評估學生成績及教學成效,以及持續優化課程。 

中大大學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教授表示:「中大為迎接新學制的挑戰,投入了不少心力和資源。大學通識教育部設計新課程時參考了不少教育學者的研究,同時又曾到中國大陸和美國不同類型大學訪問,深入了解各式各樣的核心課程,作為參考。新的通識基礎課程對學生要求甚高,2012年全面推行後,學生反應正面,令我們十分鼓舞。這次獲獎,進一步證明課程得到海外同行的肯定。AGLS是一個有超過50年歷史的學會,不少創會成員在美國教育界中舉足輕重,推動通識及自由教育的發展不遺餘力。能作為學會新成立的國際組別獎項首間獲獎院校,我們當然十分榮幸。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藉著這次獲獎,能與更多海內外大學交流合作,互相激勵,讓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可以更上層樓。」 

必修基礎課程大膽創新 創本地院校先河 

中大自1963年創校即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為所有本科生必修的課程。多年來經過不斷的重整,將全校各學系提供的眾多課程分類納入通識科目,讓本科學生拓展知識視野、積極探討人生不同的課題、加深認識中國文化,以及培養溝通表達、批判思考及自主學習能力。 

中大藉2012年推行新四年學制的契機,銳意全面改革通識課程,推出本地院校獨有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供所有四年制新生修讀。學生須閱讀一系列中外古今的人文與科學經典,並在老師引導下,在課堂中討論文本內容,並反思當下人生社會以致科學發展的切身問題。課程分為兩部分共六學分,讓學生探索科學與知識的世界(與自然對話」),和追尋美好的社會與人生(與人文對話」),同時提升閱讀、討論和反思等自主學習能力。課程已推出三個學年,修讀人次逾20,000,全職教師團隊亦由最初只有數位,擴展到現時27位。 

中大原有的大學通識課程由全校四十多個學系提供超過二百多個學科,分為四個範圍供學生選修。新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則在此之上加入核心元素,整個課程的內容及教材都由基礎課程的團隊全新設計,所用的教科書亦是由團隊親自編製。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博士表示:「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構思由2006年開始,至2012年正式全面推出。草創之初,教師們要率先從自己專研的舒適區走出來,廣泛閱讀聆聽,於實踐中學習。除了到海外取經及觀課,我們又於2009至2011年分階段開設先導實驗班,收集學生意見,不斷調整改進。課程全面推行至今,我發現他山之石固然有助課程自我完善,但也讓我們確認中大基礎課程的獨特品質。『與人文對話』的十二選篇來自八個語言和文化傳統,以區區三學分體現了『全球核心課程』的精神;將西方文化主導的經典課程,發展為融合其他文化的『全球核心課程』,這正是當前海外不少推行核心經典課程的大學提出的願景。多方觀摩交流,也發現即使在那些以核心課程聞名的大學,科學通識科目仍偏重近代或前端科學發現的成果,而忽略了研究『過時科學』的意義。反之,『與自然對話』讓同學進入科學發展史的某些關鍵時刻,領悟科學的『真』,受著所處時代的想像和方法限制,科學的『真』在於其可被證立與可被推翻,因此並非絕對;課程也引導同學反思中國古代的五行陰陽說,與西方科學觀作一對照。這些都是兩個對話科優勝之處。」 

學生反應出乎意料 獲多方肯定 

在通識教育基礎課程中,學生須閱讀及討論自然及人文範疇各十多篇經典文章,例如《莊子》、《古蘭經》、柏拉圖的《會飲》、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李約瑟的《中華科學文明史》等,加以消化及討論,對學生是一大挑戰,也是推出課程前教師們憂心之處。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表示:「我們希望做到與中學的通識課程有所不同,同時須顧及內容的深度及廣度,讓修讀不同主科的學生,都能從中有所啟發。由於這是必修科,學生的興趣及能力會有很大差別,因此起初我們也很擔心學生會感到吃力或艱深。但自課程正式推出以來,我們得到學生十分正面的評價。他們很珍惜能研讀不同經典的機會,認為這大大擴闊了他們的視野,實在令我們感到十分鼓舞。」 

為了讓學生之間的討論及交流產生最大的效果,中大一直堅持以小班教學形式,每班只有25位來自不同主修的學生。中大學能提升研究中心自2013年起,以問卷及焦點小組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在課程中的學習經驗,獲得很理想的回應;在教資會轄下質素保證局最近所發布的《質素核證報告》中,亦對課程加以表揚及肯定。大學通識教育團隊現正致力發展更全面的評估方法,希望能更準確掌握學生在修畢課程後的實際學習成果,同時參考外國及校外專家的做法及意見。 

全方位學習支援配套 善用通訊科技 

大學通識教育團隊與校內不同的單位合作,按學生的學習需要,不斷推出新的學習支援配套,持續改進。為配合學生用手機的習慣,通識教育團隊與資訊科技服務處合作,去年試驗推出專屬的應用程式(DiaNable和Daimon,均適用於iOS及Andriod平台),作為導讀經典文章的隨身工具,非常受學生歡迎。應用程式會對艱深的概念加以註釋,並透過小測驗確認學生已正確理解文章。由於不少經典的原文是希臘文、法文、拉丁文等,課程更邀請校內多位精通外國語言的同事,錄製主要名詞的發音,增加同學研讀的興趣。應用程式將來會加入更多互動元素及圖像,並全面推行。 

中大亦參考了澳洲大學的做法,推出「同儕輔讀計劃」(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s,簡稱PASS),邀請已修畢課程並獲取優異成績的學長擔任輔讀員,在接受正式的訓練後,帶領新生一起作課前討論,處理艱深的文本和概念,鞏固知識,幫助同學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下,自行組織問題和找出答案。由於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著重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並能清楚及有系統地透過書寫與口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課程與大學的自學中心英語教學單位合作,分別推出寫作及閱讀工作坊,並正研究將有關工作坊轉化為網上課程。

為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中大設立了通識教育論文獎,由校長親自頒發,亦設立了通識教育獎學金,資助學生到牛津大學等海外學府作交流。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在2011年獲鄭承峰先生捐贈發展基金,有充足經費可用作獎勵優秀學生及支援老師專業發展。 

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簡介 

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AGLS)旨在推動美國高等院校持續優化通識教育課程,期望學生在本科專業以外,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技能、價值觀及全球視野。協會每年舉辦不同的會議、獎勵計劃及項目,推動院校在通識教育方面不斷創新及持續進步。 

中大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網頁:
http://www.cuhk.edu.hk/oge/gef



中大獲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頒發2015年通識教育優化模範課程獎,成為首間來自美國以外的獲獎院校。(左起)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大學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教授及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博士。

中大獲美國通識及自由教育課程協會頒發2015年通識教育優化模範課程獎,成為首間來自美國以外的獲獎院校。(左起)大學通識教育部副主任王永雄博士、大學通識教育主任梁美儀教授及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趙茱莉博士。

 

通識教育團隊與資訊科技服務處合作,推出課程專屬的應用程式,作為導讀經典文章的隨身工具,非常受學生歡迎。

通識教育團隊與資訊科技服務處合作,推出課程專屬的應用程式,作為導讀經典文章的隨身工具,非常受學生歡迎。

 

曾修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生倪曉安及王曰謙(右一及右二)表示很珍惜能研讀不同經典的機會,認為這大大擴闊了他們的視野

曾修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學生倪曉安及王曰謙(右一及右二)表示很珍惜能研讀不同經典的機會,認為這大大擴闊了他們的視野

 

梁美儀教授及趙茱莉博士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行的AGLS年度會議中獲頒授獎項並發表演說,分享在中大辦通識課程的經驗。

梁美儀教授及趙茱莉博士在美國威斯康辛州舉行的AGLS年度會議中獲頒授獎項並發表演說,分享在中大辦通識課程的經驗。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