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學者揭示中國氣候暖化令呼吸病症死亡人數大增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戴沛權教授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在過去數十年,單單是中國的氣候暖化,已令地表臭氧污染惡化,以致每年因呼吸病症死亡的人數大幅增加。戴教授同時發現,增加土地綠化覆蓋密度,可抵銷部分氣候暖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是首個展示氣候及生態系統經過多年的相互作用及變化後,對空氣質素及中國人口健康所帶來的影響之研究。有關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科學期刊 -《大氣化學與物理學》發表並成為重點文章,題為「1980年至2010年期間,氣候及土地覆蓋變化對對流層臭氧空氣質素及東亞人口公眾健康之影響」。
中國的氣候暖化導致更多人死亡
戴沛權教授及其博士後研究員符瑜博士,透過先進的計算機模型,結合氣候及以衛星觀察地面的過往數據,模擬複雜的大氣化學與空氣污染物的形成。他們發現,在過去30年,中國及周邊地方的氣候於夏季提升最高達攝氏3度,令夏季地表臭氧濃度增加2-10 ppbv,原因是植物在高溫下會排放出更多的有機化合物,而當這些有機化合物結合化石燃燒過程中所產生的氮氧化物,便會形成更多臭氧,導致因長期吸入臭氧引致呼吸病症而過早死亡的人數,每年增加約5,600人 (整個東亞地區) 及4,400人 (只計中國)。
相比之下,燃燒化石所製造出的人為排放,令臭氧濃度增加2-25 ppbv,導致過早死亡的人數每年增加約62,000人 (整個東亞地區) 及28,000人 (只計中國),顯示氣候暖化令每年死亡人數的增長再增加10-20%。由此可見,除了工業排放之外,氣候變化對中國人口的健康亦有重大損害。此外,戴沛權教授及其團隊發現,氣候暖化及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一般會令植物於夏季生長得更茂盛,葉的密度提高,促進植物透過葉氣孔吸收更多的臭氧,抵銷部份氣候暖化及排放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更茂盛的植物生長可令夏季臭氧濃度減少4 ppbv,令與臭氧污染相關的死亡人數每年減少2,200人 (整個東亞地區) 及240人 (只計中國)。
戴教授表示﹕「所有人都知道,工業活動是導致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而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的氣候暖化在過去數十年可能已加劇了空氣污染,並對人類的健康有直接的影響。我們今次只是針對空氣污染受氣候暖化的影響,若然我們加入探討頻密的極端酷熱天氣對健康的影響,例如,造成中暑,人類對氣候變化所要付出的真實代價將更大。同時,氣候暖化及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增加土地綠化覆蓋密度,可以抵銷部份的不利影響。因此,未來控制空氣污染的政策,必須將氣候及生態系統的影響納入考慮因素之內。」
戴教授續說﹕「珠江三角洲的未來氣候暖化及土地使用改變,亦可能對本港的臭氧空氣污染有所影響,令政府保障香港公眾健康的工作更加複雜。」
華南地區及香港面臨更嚴峻的臭氧污染問題
戴沛權教授進一步發現,華南地區的植物在過往30年的增長,所排放出的有機化合物遠高於中國其他地方,大量的有機化合物結合氮氧化物產生臭氧,抵銷了植物吸收臭氧的效用,令臭氧濃度上升。戴教授說﹕「若果工業及汽車所排出的氮氧化物濃度持續高企,在氣候變化和植物增長的雙重效應下,華南地區及香港將可能要面臨更加嚴峻的臭氧污染。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透過加緊規管,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和提升化石能源使用的效率,尤其是在汽車使用方面,以減低氮氧化物的排放。事實上,氮氧化物亦是懸浮粒子的來源,所以相關的規管亦可減低懸浮粒子污染。」
戴沛權教授簡歷
戴教授現任中大理學院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氣候、大氣化學與生物圈之間複雜的互動關係,當中又以空氣污染、氣候變化、農業及公眾健康等直接影響人類社會的課題為重點。
戴教授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其後在哈佛大學研究氣候轉變對懸浮粒子及空氣質素的影響,並取得該校環境科學及工程學哲學博士學位,加入中大前,為麻省理工裘槎基金會博士後研究員。
戴教授是本港首位獲得世界氣象組織頒發「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的科學家。除了「世界氣象組織青年科學家研究獎」外,亦曾獲其他的殊榮,包括﹕研資局頒發的傑出青年學者獎項 (2014-2015年度)、中大理學院頒發的模範教學獎 (2014年)、iCACGP頒發的年青科學家獎 (2010年)、Mustard Seed 基金會頒發的研究基金 (2009-2012)、哈佛大學頒發的卓越教學獎 (2008, 2009年),以及Howard T. Fisher卓越地球信息科學獎 (2008)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