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發表「醫護人員對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紓緩服務的意見」調查結果須加強兒科醫護人員紓緩服務培訓、政策及資源上的支援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中大社工系)一項針對兒科醫護人員的意見調查顯示,受訪者普遍對照顧危疾兒童及青少年感到困難,認為有需要在制度及資源分配等方面加以改善,以完善現時本港的兒童紓緩服務。
根據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的統計,於2012年,兒童及青少年(20歲以下)患上癌症的新增人數為294人,因癌症死亡的則有49人。雖然數字遠不及成年人及長者,患有危疾的兒童及青少年有其獨特的需要,其家人亦面對不同的壓力及困擾。兒科醫護人員為危疾兒童及青少年提供紓緩服務時,亦同樣面對有別於照顧其他兒科病人的挑戰。兒童紓緩服務泛指提供予患有危疾的兒童、青少年及其家屬的服務,強調全人的關顧及生活質素。現時醫管局沒有設立正式的兒童紓緩治療病房,只有非政府機構「兒童癌病基金」與五間設有兒童腫瘤科的醫院合作,向癌症病童及其家人提供紓緩服務。
為了更全面了解兒科醫護人員對兒童紓緩服務之意見,中大社工系助理教授陳智豪博士與兒童癌病基金合作,在2013年 12月至2014年8月,向680名兒科醫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當中93.2%為醫管局的兒科醫生及護士。調查邀請受訪醫護人員在不同題目上表示他們感到困難或衝擊的程度(由1分至5分,5分為最困難,3分為中間值),再由研究員以統計學方法將類近題目分類,計出每個範疇的平均分。
研究發現,在知識、進階醫護技巧、個人專業身份的衝擊,以及工作環境四個範疇中,大部分的困難程度評分都高於中間值。64.2%認為在知識方面(例如紓緩服務的知識、有關處理死亡或死亡過程的知識等)的困難程度高於中間值、76.4%在進階醫護技巧方面(例如與病兒或家屬討論預設臨終照顧計劃、向病兒及家屬交待惡耗、向家屬交待病兒突然死亡等)感到困難、61.5%認為對個人專業身份的衝擊程度(例如對病兒的離世或所受的痛苦感到無能為力、專業身份為個人情感帶來的壓力等)高於中間值、70.6%在工作環境方面(例如人手問題、不同部門/單位間溝通等)覺得困難。
結果反映,兒科醫護人員普遍在照顧危疾病兒所需的知識及技巧方面感到困難,個人專業身份受到衝擊,在工作環境方面亦遇到不同挑戰(見附表1)。其中以只有5年以下工作經驗的醫護人員,在知識及醫護技巧方面會有較大的困難,個人專業身份上亦面對較大的衝擊。
另一方面,問卷邀請醫護人員以1至5分評價不同項目需要改善的急切性,結果顯示,人手、資源及醫院服務與社區服務的銜接方面的分數最高,整體平均分分別為4.20、3.75及3.76,顯示受訪者普遍認為這幾方面急需改善(見附表2)。
陳智豪博士表示:「兒童紓緩服務與一般的兒科服務不同,需要關顧病兒身心靈的需要,亦需要與病兒家屬在照顧上或與死亡有關的內容上作出商討及支援。我們建議當局應為年資較淺的兒科醫護人員增加有關紓緩服務的培訓;並提供政策及服務上的支援,包括醫院對兒童紓緩服務的重視程度、人手安排與資源配合等,例如社區服務的配套及對喪親家庭的關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