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5年2月17日

中大醫學院成功植入「脈衝產生器」醫治胃酸倒流

2015年2月17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兼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右)及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兼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左)示範及講解植入「脈衝產生器」(又稱「食道電激儀」)之微創手術。

李女士(中)於2013年中進行植入手術後,消除了反酸問題,不用再受病情影響睡眠及生活質素。

約6.5厘米長的脈衝產生器(李女士手持)能透過電極傳送脈衝,恢復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

胃酸倒流是括約肌功能失調或退化而引起的慢性疾病,沒有根治方法,超過八成患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以緩和病徵和減少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率先引入嶄新技術,於2012至2013年間為5位胃酸倒流患者植入脈衝產生器,以電脈衝刺激下食道括約肌,消除反酸問題,提供治療胃酸倒流的創新醫療方案。 

下食道括約肌是位於食道與胃部之間的一組肌肉,功用就如一道活門,平時關着來防止胃液或胃內食物逆流回食道,只有在進食時才暫時打開讓食物通過,或在飯後偶然打開放出胃氣(即打嗝)。當胃酸倒流患者的括約肌功能出現異常或因為長期勞損而失效、變成一道不能關緊的門時,便有機會導致反酸(即胃酸湧上心口或喉嚨)、胸口灼熱、胸口疼痛或不舒服等症狀。 

每週恆常出現反酸症狀的患者約佔本港人口的5-10%,誘發原因包括肥胖、時常吃得太急太飽、飯後立即睡覺及情緒壓力等。嚴重的患者更會因胃酸經常逆流回食道而引致食道炎,甚至出現下食道流血、嘔吐、食道閉塞、食道管腔纖維化狹窄、巴洛氏食道黏膜出現細胞變異等併發症。部分患者亦會因為躺下或俯身時會加劇症狀,要特別注意睡姿,甚至差不多要坐著睡覺,而影響睡眠質素。 

中大醫學院的內科及外科團隊於2012年合作,引入適用於胃酸倒流病人的「植入式脈衝產生器」(又稱「食道電激儀」),成為亞洲區使用此嶄新醫學技術的先鋒。透過微創手術,醫護人員把電極及約6.5厘米長的脈衝產生器分別植入病人的下食道括約肌及腹部,便能透過傳送脈衝恢復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至今,此研究共為5位胃酸倒流患者進行植入手術,並經過2年時間跟進,目前結果顯示此技術能有效控制反酸的情況,讓病人不用再靠胃酸抑制劑來控制病情。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兼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表示:「一些胃酸倒流病人靠藥物也未必能有效緩和病情,便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治療。從現階段的臨床結果顯示,此嶄新醫學技術能有效控制胃酸倒流患者的症狀,以及避免傳統腹腔鏡胃底折疊術可能引起之併發症,如吞嚥困難等。」 

情況較為輕微的病人,亦可靠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來改善病情。中大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兼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提醒:「市民容易在大時大節期間忘記了要節制食量,比平時吃多了,甚至連日暴飲暴食,也有機會出現反酸情況。我們一般會建議避免在睡前兩小時內飲食、避免進食過快或過飽,並減少刺激性及油膩食物,有助減少不適症狀。」 

市民如想了解更多關於胃酸倒流的資訊,可瀏覽中大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網頁www.digestivehealth.org.hk 或致電2632 4316查詢。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兼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右)及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兼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左)示範及講解植入「脈衝產生器」(又稱「食道電激儀」)之微創手術。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兼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右)及醫學院副院長(發展)兼何善衡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教授(左)示範及講解植入「脈衝產生器」(又稱「食道電激儀」)之微創手術。

 

李女士(中)於2013年中進行植入手術後,消除了反酸問題,不用再受病情影響睡眠及生活質素。

李女士(中)於2013年中進行植入手術後,消除了反酸問題,不用再受病情影響睡眠及生活質素。

 

約6.5厘米長的脈衝產生器(李女士手持)能透過電極傳送脈衝,恢復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

約6.5厘米長的脈衝產生器(李女士手持)能透過電極傳送脈衝,恢復下食道括約肌的功能。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