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11月27日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民調:港人實際生育率未如理想政府宜加強家庭福利支援及家庭友善政策鼓勵生育

2013年11月27日
分享
列印

鼓勵巿民生育是最近人口政策諮詢的議題之一。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就此進行了電話民意調查,以了解市民對理想子女數目、香港低生育率問題,以及對各種鼓勵生育政策措施之看法。調查發現,儘管香港生育率甚低,市民生育子女的理想數目(1.94名)明顯較香港的實際生育率(以2011年的總和生育率為例,平均每名香港婦女產下1.20名嬰兒)為高,反映市民仍有多生一些的意願。此外,市民認為短期的經濟誘因或教育宣傳對鼓勵生育效用不大;相反,家庭福利、支援服務及家庭友善的工作安排較能鼓勵港人生育。 

調查於2013年11月16日至11月20日晚上進行,成功訪問了802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結果顯示,認為理想子女數目是兩名的受訪者有66.5%,三名的有12.1%,一名的有9.2%,沒有生兒育女的打算則有7.0%(見附表一)。若以平均值計算,整體受訪市民生育子女的理想數目為1.94名(見附表二)。若只計算調查中49歲或以下的女性受訪者,其生育子女的理想數目則是1.79名。另外,教育程度為小學或以下的受訪者的理想子女數目為2.31名,中學程度的為1.88名,大專或以上程度的為1.90名,三組受訪者之間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即使港人的生育率能達至其理想數目,仍未能達致人口更替水平(在發展國家及地區要維持人口數目不下降,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需達2.1名),可見低生育率似是大勢所趨。然而,調查中市民的理想子女數目(不管是總體、49歲或以下女性及大專或以上程度市民)均明顯較香港的實際總和生育率為高(在2011年為1.20名),可見不少市民仍有多生一些的意願。 

此外,最多受訪者認為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齡是介乎25歲到29歲,有44.6%,其次是30歲至34歲,有40.3%(見附表三)。若以平均值計算,受訪者認為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齡是28.8歲(見附表四)。當中男性受訪者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齡為30.0歲,女性受訪者為27.9歲(較政府統計處公佈的2012年首次生育年齡的中位數30.5歲為低),兩組受訪者之間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以教育程度劃分,小學或以下的受訪者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齡為27.3歲,中學程度的為28.8歲,大專或以上程度的為29.4歲,三組受訪者之間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換言之,教育程度愈高的受訪者,其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齡亦愈大。 

當問及受訪者導致香港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時,較多受訪者認為與個人的經濟能力和香港的居住環境有關。從數據可見,23.8%受訪者認為「養育子女需要用好多錢」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房屋問題(例如置業有困難、居住環境太狹窄等)」,有21.6%受訪者持這種看法。除以上原因外,亦有受訪者認為是與下列原因有關:「教育制度問題」(11.7%),「年輕夫婦較祟尚自由,覺得養育子女太大束縛」(11.2%),「管教子女的責任太大」(10.2%),「很多人工作也太忙」(10.0%)(見附表五)。 

就最近人口政策諮詢所提及的鼓勵生育政策,受訪者普遍認為一些屬於產後長期持續的家庭福利、支援服務以及家庭友善的工作安排較能鼓勵香港人生育。至於一些屬於產前的經濟援助或教育宣傳,覺得未必有效的看法較多。從數據可見,認為「提供更多家庭福利或支援服務(如有薪親職假期、資助託兒和課餘託管服務等)」能有效鼓勵香港人生育的受訪者有73.2%,無效的有24.4%。而認為「提倡家庭友善工作安排(如推行彈性工作時間和居家辦公等)」有效的則有64.5%,無效的有31.0%。另一方面,認為「由政府直接提供經濟誘因(如補助或津貼懷孕相關的開支)」能有效鼓勵生育的只有40.4%,無效的反而達55.4%。認為「放寬對生殖科技治療的管制,令市民更易採用」有效的只有32.3%,無效的則達61.3%。而認為「增加宣傳和教育市民延遲生育對生育能力的影響」有效的只有31.2%,無效的則達64.6%(見附表六)。 

研究人員認為,是次調查中市民的理想子女數目較2011年的總和生育率的平均數字為高,表示市民雖有意生育更多子女,但卻可能礙於不同理由而未能如願。養育子女的經濟開支太大、置業困難和居住環境的問題,是大多市民認為導致香港生育率持續偏低的主要因素。若要透過政策措施提高生育率,市民傾向認為適切的家庭福利、支援服務以及家庭友善的工作安排較有效,而一些產前的經濟援助或教育宣傳則較多市民認為未必有效。 

是次調查的成功回應率為45.9%。以802個成功樣本數推算,百分比變項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46%以內(可信度設於95%)。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