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5月25日

中大鄧慧蘭教授獲頒香港人道年獎2013

2013年5月25日
分享
列印

鄧慧蘭教授(左二)獲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傅小慧女士(右二)頒授香港人道年獎2013,並與兩位提名人陳文玉女士(右一)和朱君毅先生合照。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教授今天(5月25日)獲頒授香港人道年獎2013。該獎由香港紅十字會與香港電台合辦,旨在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了人道精神的人士。 

鄧慧蘭教授於九十年代開始從語言學角度研究香港手語及聾童學習手語和口語的情況。她發現社會人士普遍對手語存有誤解,窒礙手語在聾童成長及聾教育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最終影響聾人在教育以至就業的平等機會。鄧教授決心改善香港聾人教育模式,增加聾學生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她期望除了純口語的教育模式以外,也能為聾生提供以手語和口語為本的手語雙語教育方案。 

鄧教授為香港及亞洲聾人設立了手語研究及手語教學的文憑和高級文憑培訓課程。這些由日本財團 (The Nippon Foundation) 資助的學員,畢業後就具備報考大學或成為專業手語老師的資格。已接受培訓的部分香港聾人,現時已在中大兼教香港手語選修課程,以提升大學生的香港手語能力及對聾人的認識。 

鄧教授指,本港大部分聾童均在主流學校就讀,即使在聾童學校,老師亦是以口語授課為主,不利於部分聾童學習。在2002至2006年,她與教育局合作嘗試在一所聾童學校引進聾人導師,配合健聽老師推行「手語雙語教育」模式,課堂反應尤佳,學生中文水平亦見進步。 

鄧教授一直致力為聾童教育及研究籌募經費,獲康本健守博士資助進行聾童語言習得研究,又於2006年起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贊助,開展主流學校的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方案,現有一所幼稚園和一所主流小學參與;加上嬰兒手語班和幼兒中文閱讀班,每年有七十多位聾童受惠。接著,在利希慎基金的支持下,更會有一所主流中學參與這教育方案,讓聾學生與懂手語的健聽學生一同成長學習。希望六年後,香港這首批在手語雙語共融教育方案下培育起來的聾健學生能攜手升讀大學,而部份健聽學生更有望成為新一代的專業手語翻譯員。 

鄧教授表示:「這個獎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而是屬於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每一位成員。沒有他們,我就無法欣賞到手語所蘊含的豐富語言特性。我希望透過人道年獎這個平台,能夠讓更多社會人士明白,語言,無論手語或口語,會影響聾人的個人發展和其自身價值。此外,除了支持發展不同層面的手語及口語支援服務外,我更希望大專院校能夠共同尋找增加聾人接受大學教育機會的方案,以改善聯合國認為香港僅有極少數殘疾人士能進入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困境。」 

中大自創校之初,一直重視人文精神,致力培育學生的公民責任感及貢獻社會的心志;又鼓勵同仁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改善社會、文化、環境和經濟各領域。鄧教授將多年手語研究成果推展及應用於社區,提升巿民對聾健溝通、聾人教育、語言康復、聾人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關注,推動社會共融,正好體現中大一貫的人文關懷精神。 

鄧慧蘭教授是中大第五位獲得香港人道年獎的學者,之前四位獲此殊榮的中大學者為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陳英凝教授及黃至生教授、矯形外科及創傷學榮休講座教授梁秉中教授,以及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教授。 

關於香港人道年獎 

由香港紅十字會及香港電台合辦的「香港人道年獎」是本港首個倡導人道精神的獎項。「香港人道年獎」於2007年設立,是目的為表揚在社會上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人道精神的人士,並藉著各得獎者的故事,推動人道精神這普世價值,把人道意識帶入社會各階層。

 



鄧慧蘭教授(左二)獲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傅小慧女士(右二)頒授香港人道年獎2013,並與兩位提名人陳文玉女士(右一)和朱君毅先生合照。

鄧慧蘭教授(左二)獲民政事務局副秘書長傅小慧女士(右二)頒授香港人道年獎2013,並與兩位提名人陳文玉女士(右一)和朱君毅先生合照。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