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2年6月12日

《香港貨幣體制的未來》

2012年6月12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傑出研究員任志剛教授今日(6月12日) 發表,題為《香港貨幣體制的未來》的學術研究文章,闡述強化香港貨幣體制的方法,讓其繼續發揮最大作用,以維護大眾利益。

自聯繫匯率制度於1983年10月實施至今,任教授一直培植這個機制超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他更一手策劃於1993年4月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並擔任該局總裁達十六年半,直到他於2009年9月退休。

任教授表示,作為香港貨幣制度支柱的聯繫匯率制度,在香港行之有效幾近三十年,但固定匯率本身並非一個終點。

他說:「外在環境日新月異,按照基本法規定,香港須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上市民的期望不斷改變,社會需要認真檢視,香港貨幣體系以現行架構,能否繼續盡其所能,為香港的公眾利益服務;若否,那該怎樣修改,以「利其器」,好讓這個體系可繼續「善其事」。」

在研究文章的不同部分,任教授詳細分析了法律、貨幣、技術和政治層面所需要考慮的事宜,以塑造香港貨幣體系的未來。他解釋:「現行香港貨幣體系、貨幣政策所依據的法律框架,看來是容許我們採納中央銀行執行權衡性貨幣管理的慣常做法,達到傳統的貨幣政策目標」,例如低通脹、低失業率、穩定及持續的經濟增長。他更披露,在過去多年的優化聯繫匯率制度過程中,其實已審慎地引入了金融改革措施,使香港金融管理局能「有效發揮有如中央銀行的功能,控制本地流通貨幣基礎的供應和價格,而這也是實施權衡性貨幣管理所須具備的技術能力。」

此外,他表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長遠持續、香港貨幣金融穩定的維護,需要這樣一個貨幣制度:通過金融基建,容許外地投資者和集資者在香港金融市場上以其選擇的貨幣進行交易,從而讓他們參與管理匯率風險。」

他說:「要一個七百萬人司法地區的貨幣體系,假如她保持本地取向,繼續主要使用本地流通貨幣履行貨幣功能,要同時擔當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有意義地為一個十三億人司法地區與世界進行國際金融中介的需要而服務,兼且維持貨幣金融穩定,這樣的期望是不切實際的。」

至於繼續優化香港貨幣制度的方法,任教授相信,倘若實施權衡性貨幣管理的做法,長期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當中包括:

  • 統一現行為貨幣基礎中流通現鈔和總結餘的兌換保證匯率;
  • 具實質意義地擴寬可兌換範圍(可以是一次完成或分段進行),甚或完全取消,又或轉為匯率走廊(兌美元、人民幣或成分保密的一籃子外國貨幣),間歇檢討走廊的闊度、斜度和中心位置;
  • 放棄維持預設匯率目標、匯率範圍,把焦點放在管理本地貨幣市場情況,以達致政府所定下的貨幣政策目標。

然而,任教授強調,他已退休接近3年,現在發表「對香港貨幣體制的展望不一定暗示有改變的需要」。

公眾可以從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網頁下載這篇文章,網址為http://www.igef.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