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新鴻基地產與香港中文大學呈獻諾貝爾獎得獎學人講座生理醫學及經濟學權威剖析最新研究
新鴻基地產(新地)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於今天(4月15日)再度合辦「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是次講座邀請了兩位諾貝爾獎得獎人主講,分別為1991年生理醫學獎得主埃爾溫‧內爾教授(Professor Erwin Neher)以及2007年經濟學獎得主艾力克‧馬斯金教授(Professor Eric S. Maskin)。講座吸引近500名中大的教職員、學生、校友,以及公眾和來自醫學界與商界的人士參與,反應相當熱烈。
新地執行董事黃奕鑑表示:「身處廿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知識型經濟體系,新地一直積極推動教育,鼓勵終身學習。我們很高興自2004年開始與香港中文大學合辦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數年來多次邀請諾貝爾獎得主來港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宏觀視野及創新思維。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港人藉著與世界級學術大師交流,可以提升學養,擴闊見識,掌握國際局勢脈絡,以裝備自己迎接種種挑戰。」
中大副校長廖柏偉教授感謝新鴻基地產和新地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博士過去四年來的鼎力支持,並表示:「這個講座系列是中大為香港社群及所有有志學習的人士提供的一項重要服務。主辦機構希望藉著這些講座,拓展本港學界和商界人士的世界視野,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地位。我們非常感謝新地的慷慨贊助和支持,並期望彼此再接再厲,合作無間。」
為了增加公眾對諾貝爾獎六大範疇(物理學、化學、生理醫學、文學、和平及經濟學)的認識,讓相關的最新知識更為普及,中大特別安排講座於本港多所大專院校直播,另亦於香港科技園即時播放。同時,香港的中學師生可透過香港教育城網站即時收看。是次講座更於內地多所著名學府直播,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及中山大學等,充份促進各地學術交流。
內爾教授在首場講座介紹他的最新研究,以及當今神經科學的前沿。他提出當今的神經科學研究朝著兩個方向邁進:一是「自上而下取向」,即研究諸如記憶、意識和認知的高層次腦功能。它採用現代造影技術和心理物理學測試去測量這些功能,並確定其發生位置。另外是「自下而上取向」,著眼於基因組和信號傳導分子,這些都是人腦信息處理的基礎。這種取向是要探討這些分子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從而了解神經脈衝傳送和突觸傳遞等的機制。內爾教授就是採用這一取向來研究聽覺通道中有一個名為Calyx of Held 的特別突觸,並應用精確電生理和熒光測定技術來研究這一突觸,藉以詳細了解鈣信號控制突觸傳遞及短時程突觸可塑性的複雜機制。
內爾教授現為德國格丁根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膜生物物理部主任。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也是格丁根歐洲神經科學研究所管理委員會聯席主席。
而馬斯金教授則於第二場講座介紹他剛於去年十二月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獎研究—「機制設計理論」。這理論說明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找到合適的架構、程序或機制,以達到特定的社會目標。
馬斯金教授於2000年加入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學院,現任阿爾伯特‧赫希曼社會科學講座教授。他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學會成員、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通訊院士,以及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榮譽院士。他同時擔任武漢大學及清華大學的榮譽教授,亦是計量經濟學學會的前任會長。
「新鴻基地產諾貝爾獎得獎學人傑出講座系列」由新鴻基地產贊助,與中大自2004年起,每年均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到訪香港,透過不同的專題講座,與學術界、教育界及商界切磋研討,促進知識的創發與弘揚,提升專業及企業水平。連同是次講座,主辦機構已邀請共18位諾貝爾獎得主和知名學者來港主持公開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