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8年11月20日

國際金融海嘯對香港影響意見調查結果摘要

2008年11月20日
分享
列印

目前香港正受國際金融海嘯問題的困擾,不少市民感受到資產價值下跌、倒閉風潮、經濟不景、失業率上升的壓力。究竟市民如何看國際金融海嘯對香港以至個人投資和生活的影響?他們又怎樣評估未來香港的經濟前景?對特區政府處理國際金融海嘯有否信心?如何評價中央政府推出的振興經濟方案對香港可能出現的幫助?針對這些問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屬下的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特別進行了一項電話調查,詢問市民的相關意見。調查於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九日進行,共成功訪問了1,002位18歲或以上的市民,回應率為51.2%。以1,002個樣本數推算,將可信度(confidence level)設於95%,百份比的抽樣誤差約在正或負3.10%以內。調查結果摘要如下:

(一)金融海嘯對香港和市民的影響。首先,在國際金融海嘯對香港的負面影響上,高達79.9%的受訪者表示「很大」,18.1%認為「有些」影響,只有0.8%表示「沒有」影響(見表一)。換言之,市民一面倒地認為目前的國際金融海嘯對香港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調查結果又發現,只有26.6%的受訪者表示國際金融海嘯沒有對他們的個人投資造成負面影響,表示「有些」及「很大」負面影響的百分比分別有41.5%及23.3%(見表二)。至於對個人生活質素的負面影響方面,表示「沒有」的佔32.2%,回答「有些」及「很大」負面影響的百分比分別有52.8%及14.7%(見表二)。可見,這次國際金融海嘯不論對香港整體社會還是個人(包括投資或生活質素方面)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很少市民能夠倖免。

(二)金融海嘯對失業和減薪的影響。附表三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4.5%的在職受訪者表示現時「不擔心」自己會失業,但表示「有些擔心」及「很擔心」的亦分別有34.4%和10.0%。若將這次調查結果和過去本研究所曾進行的相關調查相比,我們發現,這次調查中表示「不擔心」失業的受訪在職人士的百分比較2002年12月的調查(當時為「沙士」前夕,香港已陷入通縮、失業率高企的困境)為高,並接近1998年6月的調查,可見市民現時對失業的擔憂,頗類似當年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之初經濟開始出現不景時的狀況。此外,有45.1%的在職受訪者表示現時「不擔心」減薪或收入下降,但表示「有些擔心」及「很擔心」的分別有35.6%和18.0%,說明在職市民擔心減薪或收入下降的百分比較憂慮失業為高。對比2002年12月的調查,目前擔心減薪或收入下降的在職市民比率明顯較「沙士」前夕時為低。至於對家人失業及減薪的憂慮,有52.1%的受訪者表示「有些擔心」或「很擔心」家人會失業,而表示「有些擔心」或「很擔心」家人減薪或收入下降的也有57.8%,兩項比率均低於「沙士」前夕時的相關百分比(見附表三)。此外,從表四可見,主觀社會階層認同越低者,擔憂自己會失業或減薪的百分比也越高;同樣情況也出現於對家人失業及減薪的憂慮,即主觀社會階層認同越高者,不擔憂家人失業或減薪的百分比也越低(見附表四)。

(三)對未來經濟前景的看法。對於香港未來三年經濟前景的展望,市民的看法較為悲觀,表示不樂觀的有40.3%,表示普通的有35.9%,而表示樂觀的則只有22.1%。對比上月份同類調查,對香港未來三年經濟前景不樂觀的百分比下跌了4.5個百分點,表示樂觀的百分比上升了5個百分點(見附表五)。當進一步被問及對本港四大經濟支柱(即金融、貿易、物流和旅遊)的未來發展的信心時,較多受訪者表示「普通」(49.9%),認為「信心不大」的有29.8%,而表示「信心大」的只有15.4%(見附表五)。

(四)對香港對抗金融海嘯的信心。面對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有26.3%的受訪者對香港目前金融制度的穩健性表示「信心大」,50.6%表示信心一般,表示「信心不大」的只有18.2%(見附表六),反映現時市民對香港金融制度的穩健性仍有一定的信心,但較上月的調查仍有所下降。在特區政府能否成功帶領香港抵禦國際金融海嘯的信心方面,有31.6%的受訪者表示信心不大,表示信心只屬一般的有47.8%,而表示信心大的只有18.3%(見附表六)。當那些表示信心不大的受訪者被追問原因時,最多受訪者提及的是「國際市場問題,特區政府無能為力」(34.4%),其次是「政府管治不善」(25.9%)(見附表六)。可見,市民多傾向認為現時國際金融海嘯問題主要來自外來因素,非特區政府能獨力解決。此外,在特區政府(包括金管局)處理國際金融海嘯的表現方面,57.1%的受訪者表示普通,而表示不滿意和滿意的分別有25.4%和14.0%。與上月的調查比較,有關的滿意比率明顯下跌(見附表六)。

(五)對特區政府穩定經濟措施的意見。為了抵禦國際金融海嘯、穩定經濟,特區政府最近推出了連串經濟措施(如動用外匯儲備保證全數銀行存款、為中小企提供信貸保證、斥資推動旅遊業和展覽業等),調查結果發現,有35.1%的受訪市民表示有關措施對穩定香港經濟的作用不大,而表示「幫助大」的只有15.0%(見附表七)。調查又列舉了一些紓緩國際金融海嘯對香港衝擊的建議措施,結果顯示,最多受訪者選擇的是「撥更多資源或創造更多職位幫助失業人士」(28.2%)、「加大力度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24.6%)、「加快開展十大基建項目」(15.4%)和「改善金融監督機制以鞏固金融中心地位」(13.1%)等(見附表七)。

(六)對中央政府振興經濟方案能否幫助香港的意見。中央政府已經推出了四萬億人民幣振興經濟方案,有27.7%的受訪市民表示有關方案對香港經濟發展幫助不大,表示「普通」的有50.0%,而表示「幫助大」的有17.1%(見附表八)。當被問及這個振興經濟方案的背景下,是否贊成政府調撥資源主動幫助港人到內地尋找發展機遇時,調查結果反映市民的意見頗為分歧,贊成與不贊成的百分比分別有33.6%和29.7%,而表示「一半半」的亦有33.4%(見附表八)。與此同時,有接近一半的受訪市民(48.7%)贊成特區政府應主動請求中央政府推出措施支持香港的經濟發展,不贊成的只有23.6%(見附表八)。此外,當被問及在中央政府、香港特區政府、立法會、政黨、商界等一系列選項中,那一方最能推動香港經濟發展和增強競爭力時,最多受訪者指出的是「中央政府」(39.7%),然後是「香港特區政府」(25.5%)和「商界」(21.0%)(見附表八)。簡言之,面對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市民對中央政府的援手普遍有所期待,也較傾向認為中央政府最能幫助香港經濟克服挑戰。

(七)對內地與香港經濟關係的意見。對於香港的經濟發展應否與內地加強融合,絕大多數的受訪市民(84.8%)持肯定態度,持否定意見的只有3%(見附表九)。有關結果顯示,在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市民一面倒地認為加強香港經濟與內地的融合是不容迴避的出路。

總括而言,對於現時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市民普遍認為已對香港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而有關的影響也同時波及他們個人的投資和生活質素。更值得注意的是,分別有近半數和超過半數的受訪在職人士有些擔心或很擔心自己失業和減薪,而憂慮家人失業和減薪的受訪市民的相關比例更高,當中低下階層的處境明顯更差。事實上,市民對香港未來經濟前景頗為悲觀,對特區政府能成功帶領香港抵禦國際金融海嘯的信心也只屬一般,原因是他們多了解到這場金融風暴是國際市場問題,特區政府能著力的空間有限。雖然如此,市民仍希望特區政府多撥資源和創造更多職位幫助失業人士、加大力度協助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和加快開展十大基建項目。另一方面,市民對中央政府推出的四萬億人民幣振興經濟方案能否幫助香港多持中間觀望態度,但近半數贊成特區政府應主動請求中央政府推出措施支持香港的經濟發展,也較傾向認為中央政府最能幫助香港經濟克服挑戰,並且一面倒地認為加強與內地的融合是香港經濟不容迴避的出路。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