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配合三三四學制 中大全面革新課程
配合二零一二年推行三三四學制,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將全面革新課程。在新學制下,課程既全面,又靈活豐富。學生須修讀的核心課程將大幅提升,加強語文及通識能力;而選擇雙主修及副修的靈活度也將大大增加。
中大副校長楊綱凱教授表示,中大自1963年創校以來,一直奉行四年學制,至1994年才改行三年制。因此大學對恢復四年學制駕輕就熟,並因應時代轉變及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而改革課程,他說︰「改革的要義,不獨是革新課程,更要反思教學的目的,因此課程將以效果為本,尤其著重培養學生終生學習和自學的能力。」
課程改革
在四年學制下,學生須修畢123學分才可畢業,較現時多修讀24分。中大秉承一貫的教育理念,除了培育學生具備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常識外,對所修的學科應力臻精深,不但要成為專材,也藉此體驗認真鑽研求索的精神。他們亦應精通中英語文,具備數學能力、分析技巧,以及配合這個年代的資訊科技能力,尤其是終生學習和發展專業的自學能力。在現今社會,終生自學的能力遠比在大學學習到的知識更為重要。因此,大學將加強核心課程,由23學分提升至39學分,約為總學分的三分之一,但不會顯著增加主科的學分。核心課程包括中文 (6學分)、英文 (9學分)、通識教育 (21學分)、體育 (2學分) 及資訊科技 (1學分)。
中大自創校以來已十分重視通識教育。大學將增設全新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讓學生透過閱讀經典原著,探索科學與知識世界,並反省理想社會與美好人生。新增的兩個通識選修科分別為「經典中的科學: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和「寫給當代的經典:追尋美麗人生與美好社會」,其中涵蓋柏拉圖、荷馬、阿里斯多德及達爾文等傳世著作,以及《論語》、《莊子》、《聖經》、《心經》、《古蘭經》等宗哲經典。楊教授說︰「這與世界上很多一流大學採用的通識課程相似,真正是結合古今中外、中西合璧。」大學已於上學期推出這兩科通識科為先導科目,修讀的學生反應非常熱烈。
為擴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各學院將增設「學院課程」(faculty package),學生必須選讀包括非主修的科目。楊教授說︰「新制下,將有多一年的大學教育,提供更大學習空間。因此,選擇修讀雙主修及雙副修科目的靈活度亦大增。」
另外,楊教授表示,現時並非所有中大本科生都須要提交畢業論文總結學習經驗。為了讓學生融會貫通其學習成果,各主修學科將增設總結性科目 (capstone course),規範學生必須在本科課程中參與研究或實習,從而汲取研究及工作經驗。
教務長吳樹培先生補充,新學制下課程不像以往般緊迫,「如此一來,學生就可有更多空間,往外地交流或實習,仍可如期於四年內完成大學課程。」
收生安排
中大亦將作出收生規劃,逐漸走向跨學科組別共同招生。學生入學首年可修讀相若的核心課程及本科課程,第二年才選擇主修科目,屆時他們將可因應興趣選擇學系,在同一組別轉讀主修科目也將更為容易。他預計︰「相信到了明年,大學就可以更清晰地因應各學系的收生要求,界定共同收生的組合。」
楊教授預計,在新高中文憑試的新評級機制下,相信將來學生考獲中等成績的情況將更為普及。屆時在同分的情況下,學生的其他學習經歷將成為更重要的錄取參考。
豐富學生學習體驗
大學一向致力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積極為同學提供到海外交流及實習的機會,現時可往外地交流一個學期或以上的中大生比例高逾百分之二十,到外地作短期交流的人次更達百分之百。他說︰「中大會提供機會讓同學擴闊國際視野,希望將來所有有志前往外地交流半年或以上的學生都能如願!」
附表:在 2012 學年開始採用的大學基礎核心課程結構
課程 | 學分 |
中文 | 6 |
英文 | 9 |
資訊科技 | 1 |
通識 | 21 |
(書院) | (6) |
(基礎) | (6) |
(其他) | (9) |
體育 | 2 |
合共 |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