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9年11月5日

雙份非近親臍帶血移植為兒童白血病患者帶來新希望

2009年11月5日
分享
列印

(左)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副顧問醫生蔡偉超醫生、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李志光教授、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伍百祥教授及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偉生醫生

骨髓移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應用在兒童嚴重血液病、遺傳病及癌症的治療成效已經得到確認。但是,隨著家庭人口日趨細小,找尋到骨髓匹配的近親捐贈者將愈加困難。而使用非親屬捐贈的骨髓進行移植一般會有較高的併發症風險,尤其是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再者,找尋合適的非血緣骨髓往往需時三個月或更長時間。

臍帶血與骨髓一樣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近年來,臍帶血應用在兒童幹細胞移植取得了重大進展。1989年,首例范可尼貧血患兒成功採用親屬臍帶血進行移植;1991年美國建立了首間公眾非親屬臍帶血貯存庫,至今採用臍帶血移植(包括親屬及非親屬)的病例已超過一萬宗。在2000年,非親屬的兒童幹細胞移植只有不足百分之五是源於臍帶血,到2008年已增長至百分之四十。臍帶血移植較骨髓移植的優勝之處,在於它是儲存於貯存庫,可以在短時間內(四星期)應用,時間因素對一些急需移植的病人,例如白血病患者尤其重要。臍帶血細胞是較單純的幹細胞,移植物抗宿主病一般較骨髓移植為低,因此,臍帶血的配型不需要如骨髓移植般嚴格匹配。

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於1998年建立了香港唯一的公眾非親屬臍帶血庫,隨即開始為香港病人提供臍帶血作移植用途,大部份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童骨髓移植中心進行。但在2006年前,非親屬臍帶血使用量並不大。就威爾斯親王醫院而言,由1998至2005年八年間的52例非親屬移植病例中,只有15人(29%)使用由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提供的臍帶血進行移植。使用率較低的主要原因為每份臍帶血中的幹細胞數量有限,按患者體重計算,一份臍帶血可能不足以保證骨髓植入及成功恢復骨髓功能,因而限制了早期的臍帶血使用率。

2006年,中大兒科學系與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共同開展一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為需要進行骨髓移植但未能找到合適近親或非親屬捐贈者的病人,提供雙份臍帶血移植。由於單份臍帶血的細胞數量不足以單獨使用,將兩個單位的臍帶血聯合應用,可增加幹細胞的數量,提高臍帶血的成功植入率。

過去三年,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了23例非親屬移植,其中3例(13%)為非親屬骨髓移植,3例(13%)為非親屬單份臍帶血移植,另外的17(74%)為雙份非親屬臍帶血。在這17例中,11例為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10名患者(91%)的臍帶血成功植入,移植後的併發症也未見增加。至今有8人仍然存活及沒有復發,相比於非親屬骨髓移植或單份臍帶血移植,這結果令人鼓舞。假如沒有採用這種移植方法,上述的一些高危病人可能沒有機會接受幹細胞移植而不能得到治癒機會。

公眾臍帶血庫為兒童幹細胞移植提供多一個選擇,非親屬臍帶血移植的成功率與非親屬骨髓移植相近,利用雙份臍帶血進行移植除了可縮短找尋合適非親屬幹細胞捐贈者之漫長時間外,同時克服了單份臍帶血幹細胞數量有限的關卡,大大增加找到合適臍帶血的機會及可更快進行移植,更多重病病童可得到治癒機會。



(左)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副顧問醫生蔡偉超醫生、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李志光教授、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伍百祥教授及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偉生醫生

(左)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副顧問醫生蔡偉超醫生、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榮譽臨床教授李志光教授、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系主任伍百祥教授及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李偉生醫生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