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舉辦「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關係」國際研討會暨道教研究學報創刊發布會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蓬瀛仙館及法國遠東學院於今天(11月26日)舉行了「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開幕典禮。主禮嘉賓包括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法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宋克強先生、中大副校長楊綱凱教授及黃乃正教授、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席文教授、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湯偉奇道長、蓬瀛仙館理事長李宏之道長等十多位政界、學術界及道教界人士。
同時,大學亦趁此機會與蓬瀛仙館續簽中大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第二期合作協議,以及發表全球首份國際學術雙語道教研究學報──《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道教研究學報》)。
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與蓬瀛仙館於2005年簽訂協議,合作成立「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中心自成立以來,在道教教育、人才培訓及學術等各方面實現了多元發展。在第二期合作協議中,蓬瀛仙館捐贈750萬港元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進一步推動道教研究。
「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新的研究方法與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今天開始一連三天在中大祖堯堂舉行。期間共有三位國際知名道教研究學者發表主題演講,包括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席文教授主講「The Future of Daoist Studies and the Need for Generalists」、中大勞格文教授主講「What Daoism did and could not do for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以及法國遠東學院Francois Lachaud教授主講「Daoist Revivals in Edo Japan: Hermits, Lunatics and Eccentrics」。
會議以道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為主題,並設有六個分題,分別為:(1)道教經典;(2)道教與地方社會;(3)道教歷史;(4)道教藝術;(5)道教科儀及(6)道壇與宮觀。當中共設九場研討會,邀得逾三十位來自法國、美國、日本、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等海內外專家學者參與。是次會議旨在透過細緻的分析和研究,具體地闡明道教如何植根於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之中,並對中國各階層民眾的生活發揮深遠影響。除着重傳統歷史文獻的考證研究外,也倡導運用碑文、田野調查報告、考古文物等新資料,探討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與法國遠東學院合作出版的《道教研究學報》,每年將出版一期。其宗旨是為中外學者提供一個發表最新道教研究成果的平台,題材包括道教歷史及其在地方社會上的發展、田野考察及文獻研究等,藉以引發廣泛的學術討論。學報除收錄中英雙語論文外,另備書評。
《道教研究學報:宗教、歷史與社會》於今天起在中大出版社、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及三聯書店各大分店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