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3月2日

正視耳鳴中大引入嶄新評分方法有效評估耳鳴程度

2010年3月2日
分享
列印

左起: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術主管兼耳聽心言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唐志輝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系主任兼耳聽心言基金主席尹懷信教授,以及該學系助理教授甘志珊教授

「耳鳴」的定義是在沒有外來聲源的情況下,仍覺得聽到從耳內或頭部發出的聲音。各地不同的研究顯示,耳鳴的發病率約為10%至30%;而在美國,超過20%患有耳鳴的人士需找醫生診治。由此推算,香港有超過20萬人患有中度至嚴重耳鳴。

聽力系統退化及長期暴露在噪音下,是普遍導致耳鳴的高危因素。由於耳鳴是患者的主觀感覺,難以由醫生作客觀診斷,往往只能依賴患者的自我評估。因此,了解耳鳴對患者的心理影響對治療耳鳴非常重要。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成功把英國的耳鳴問卷,改編為中文(粵語)版 (TQ-CH),以調查及量化耳鳴對香港患者的心理及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研究人員於2008年4月至10月期間,在威爾斯親王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醫院及仁濟醫院的聽力中心招募了114名進行聽力學評估時表示有耳鳴的人士參與這項問卷調查。他們的年齡介乎18至87歲、聽力正常至嚴重失聰,當中有主要為耳鳴求診的患者,亦有因弱聽並兼有耳鳴問題的求診人士。

問卷的平均分數是34.02分(標準差SD=21.54),女性和男性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耳鳴患者的投訴可以歸納為5類:聽覺困難、認知和情緒困擾、身體不適、睡眠障礙和侵擾性。分析問卷結果發現,主要為耳鳴求診的患者,得分明顯高於因弱聽及有耳鳴而求診者,進一步證明中文(粵語)版耳鳴問卷能有效評估患者受耳鳴困擾的嚴重程度。

輕微耳鳴患者可以透過參與輔導,認識聽覺系統及耳鳴成因,得以紓緩病情。若同時有聽力障礙的耳鳴患者,可以配戴助聽器。聲音療法和認知行為治療亦是常用治療方法。

中大及耳聽心言基金提醒市民避免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若懷疑有耳鳴,應尋求耳鼻喉專科醫生的意見,以排除患上一些更嚴重的耳疾如美尼爾氏病和聽覺神經瘤。

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術主管兼耳聽心言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唐志輝教授說:「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聽力問題,尋求專業協助和多認識耳鳴,有助患者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對病情亦會有所幫助。」

自2000年起,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教育部、衛生部和民政部將每年三月三日定為愛耳日,名為「三三全國愛耳日」。耳聽心言基金自2004年成立以來,也在香港推行「愛耳日」。聽障被視為「沉默的殘疾」,是一種旁人看不出來的障礙,因此,聽障人士的需要往往被忽視。耳聽心言基金藉著「三三全國愛耳日」,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護聽覺。

如想了解更多有關耳鳴的問題,請瀏覽耳聽心言網頁(www.heartalk.org)或於辦公時間致電2632-1410查詢。
 



左起: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術主管兼耳聽心言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唐志輝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系主任兼耳聽心言基金主席尹懷信教授,以及該學系助理教授甘志珊教授

左起:中大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學術主管兼耳聽心言基金執行委員會主席唐志輝教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系主任兼耳聽心言基金主席尹懷信教授,以及該學系助理教授甘志珊教授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