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第三屆新亞儒學講座
2016年11月11日 - 2016年11月12日
沈清松教授
沈教授為現任多倫多大學哲學系暨東亞學系中國思想與文化講座教授。
如有查詢,請聯絡書院輔導處王凱鋒先生(電話:3943-1690 電郵:jackwong@cuhk.edu.hk)或黃梓小姐 (電話: 3943-3740 電郵: vangiewong@cuhk.edu.hk)
第一讲: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儒家的互为主体性
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国英教授
日期: 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五)
时间:上午十一时三十分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邵逸夫堂
第二讲:
人、仁爱与正义:对应高科技发展的儒家伦理基础探讨
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王庆节教授
日期:十一月十一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五时正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李兆基楼三号演讲厅 (本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与中大哲学系合办)
第三讲:
从灵根自植到相互丰富:从唐君毅论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谈起
主持: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吴启超教授
日期:十一月十二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三时正
地点:香港中央图书馆地下演讲厅 (本讲座由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与香港公共图书馆合办)
讲座以普通话讲述。欢迎听讲,免费入场。
第一講 ─ 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儒家的互為主體性
孔子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被當今多位學者解讀為側重為己之學、人的主體性,其實,在孔子並無對古與今、為己與為人的褒貶之意;是荀子將之解讀為君子與小人之學,始有褒貶之意。其實,在學以成人的過程中,我們所接受來自多元他者甚多,無論是自我生命來源、語言的學習、以及人的欲望總是欲望他人、他物,足可見之。其次,在成德過程中,我們本性中所有的好能力,除非在一有最低限度的和諧人際關係中,否則無法卓越,而且儒家的核心德行,如「仁」,便是個人與多元他者的內在感通,更顯示在成德的事體上,為己之學和為人之學相依相輔。最後,在本體層面,人按照本性就會朝向自我及多元他者的善去發展,這是倫理道德的本體論基礎。這些考慮使我們更無偏地解讀孔子「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關係,並成立儒家的互為主體性。
第二講 ─ 人、仁愛與正義:對應高科技發展的儒家倫理基礎探討
本講主要針對在帶領全球化過程的高科技發展中,探討倫理道德的基礎何在,以及人性有何遠景等問題。首先要討論我對全球化的定義,及其中高科技扮演的角色,與「倫理」、「道德」的詞意。進而考量人性,分就其特殊面、相關面,及其發展面論之。然後,討論全球化科技發展中倫理道德的嶄新處境,指出:一、全球化的新科技發展強化了人與人,人與其它存在物的相關性,並培增其互動,使得倫理關係更為複雜而嚴格;二、科技發展亦提高了人的自由,增加了人自主、自律的可能性,也因此更提高了人的道德責任;三、全球化的科技發展也創造了嶄新的道德價值。在此脈絡下,本文對「人的位格」概念進行哲學分析,並解析人位格發展的動力與結構,進而提出我對高科技時代倫理基礎的基本架構,並在此架構上提出一個倫理實踐的系統看法。
第三講 ─ 從靈根自植到相互豐富:從唐君毅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談起
誠如張載所言「為生民立命」,中國哲學家常以對生命的意義提供反思為己任。自1949年中國大陸變天,許多華人流散海外,新儒家唐君毅於痛定思痛之餘,於1961年在《論中華民族的花果飄零》中,提出「靈根自植」構想,為海外華人點燃指引生命明燈。其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哲學在海外逐漸達成學術生根,學界成立中國哲學學科、學會與刊物,進入學術競爭體制;華人也逐漸自覺到面對了不同文化與價值的競爭甚至衝突,此時哲學學者如成中英、柯雄文等人提出了「衝突的均衡」或「和諧辯證法」的構想。現在,面對全球化與後現代的衝擊,以及處處有多元文化與多元離散團體共存的跨文化互動情境,本人在與多元他者進行文明交談的脈絡下,提出「相互豐富」的構想。然若不能靈根自植,將無以豐富多元他者;而若不與多元他者相互豐富,亦無以靈根自植。今後,中國哲學有待中國人在理論與實踐上共同努力,達致更高普世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