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講座系列講者: 楊宜音教授

分享
列印
日期:

2015年3月19日

時間:

上午十時至十一時

地點:

鄭裕彤樓LT6

講者簡歷: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前任會長(2010-2014)。主要致力於華人社會心理學和社會變遷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北京經濟學院經濟系學習,並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1986年9月-1989年7月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系學習,並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1995年9月-1998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學習,並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學系陸學藝教授和香港大學心理系楊中芳博士聯合指導。自1982年至1992年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任教7年,1992年5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工作至今。 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華人的群己關係的文化心理機制、中國大陸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心態的測量及心理機制。 先後承擔了中央交辦課題、國家重點社科基金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以及北京市、杭州市等國家部委、地方政府委託的課題。到目前在已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心理學報》、《本土心理學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多篇,合著3部。

報名:
查詢:

學術交流處(國內事務)
3943 8725

講座摘要:

社會心態(social mentality)是社會心理學最為宏觀分析水準的研究物件,它指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社會心態透過整個社會的流行、時尚、輿論和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感受、對未來的信心、社會動機、社會情緒等藉以表現,與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作用,通過社會認同、情緒感染、去個性化等機制,對於社會行為者形成模糊的、潛在的和情緒性的影響。它來自社會個體心態的同質性,卻不等同於個體心態的簡單加總,而是新生成的、具有本身特質和功能的心理現象,反映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建構而形成的最為宏觀的心理關係。 經過多年探索,社會心態研究已經初步完成了概念界定、理論分析框架、指標體系建立和測量工具發展的工作,進入心理機制的探討。本講座將全面介紹社會心態研究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