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十週年講座系列三:酷兒與失敗
2014年5月28日
下午4時半至6時
康本國際學術園 LT5
Jack Halberstam
現為美國南加州大學女性主義研究中心主任,英語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性別研究、女性主義、酷兒理論、美國研究、族裔研究、電影及視覺文化研究等。霍伯斯坦著作包括2005年發表的《酷兒時空:跨性別身體與亞文化生活》(In a Queer Time and Place: Transgender Bodies, Subcultural Lives),在其中她對酷兒亞文化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提出了一種與傳統生活方式大異其趣的「酷兒」時空概念。霍伯斯坦的近作為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酷兒的失敗政治)。由於她對酷兒理論的卓越貢獻 ,霍伯斯坦曾獲得三次蘭姆達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提名。
陳小姐(電話:3943-3726; 電郵:linachan@cuhk.edu.hk)
新自由主義政治歌頌成功作為人生處世的(唯一)方法。資本主義下的成功和失敗是零和遊戲。成功的只是少數。「一子錯,滿盤皆落索。」這種想法,使有條件的父母為了防止他們的子女輸在起跑線,讓他們一日讀兩間幼稚園,學習各種學器和技藝,報各種優秀的學校,為的就是希望他們達到「成功」-或者,起碼不會失敗。因為失敗,可能意味著成年後一大段日子朝不保夕,人浮於事。「永無出頭」。 在香港,我們會看到同志明星和名人一個接著一個出櫃;一些議員和高官,也開始將同志平權放在口邊。這是令人欣喜的轉變。可是,學者及作家洪凌提到,同志正典作為身分政治的晚近成就之一,其興高采烈的權利論述,正在悉心經營著「同志也可以和一般人一樣成功、富有而受歡迎」的意識形態。這等藉著階級攀爬而取得通關入場券的熱烈正面訊息,正是令思考失敗與酷兒的學者Jack Halberstam,感到不安的原因。 同志驕傲讓酷兒盡展萬紫千紅;然而,如果我們沒有直視酷兒所經歷的貧困、職場歧視、愛滋、種族議題、性別焦慮等等邊緣處境;如果沒有對物質基礎和社會資本的思考,一味鼓勵各界同志積極面對人生,迎接美好未來,這些積極向上的言論,對於「不夠努力」的失敗者,算不算是落井下石? 「失敗」為我們開啟了什麼思考空間?《酷兒的失敗藝術》的作者,將於五月二十八日(三)來臨中大演講,討論「失敗」和失敗本身的酷兒特質。為什麼我們說失敗與酷兒有關?為什麼代表失敗發言?怎樣才能夠不以成王敗寇的零和邏輯討論失敗?什麼是失敗的政治,而失敗如何為我們提供酷兒研究的方法論?失敗如何提供認識論的框架,容許優點、價值和相關性的不同分配? 我們應否像Beckett說的,「恰當地、經常地失敗」?如是,我們又應如何實踐?她希望藉著討論某幾個問題,作此論壇的開端:失敗的應用與誤用、失敗為人們行動及不行動提供了什麼角度、以及由於失敗者在人口中的不均勻分佈,導致思考失敗時容易造成的盲點和危險。她會以三個部分繼續討論,每部分以例子及生活上的經驗,引申出反直覺的,對於生活、遺失及失敗的細膩紋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