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3年6月19日

中大學生於第九屆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獲21個獎項

2023年6月19日
分享
列印

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前排左八)、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徐仲鍈教授(前排左七)及一眾中大得獎者。

創業項目特等獎得主益創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學生邱榆富獲頒創新項目特等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學生在第九屆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中表現出色,共贏得21個獎項,包括創新組別一個特等獎、三個一等獎、五個二等獎、三個三等獎及四個優異獎,以及創業組別一個特等獎、一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及兩個優異獎。

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徐仲鍈教授表示:「大學非常重視青年科研人員在創新及創業範疇的培養。香港大學生創新及創業大賽能鼓勵學生把研究成果轉化成對社會有貢獻的項目,對他們成長的過程有正面的作用。祝願各隊在全國比賽中繼續努力。」

創新組別特等獎及一等獎:基於液驅波紋管及遠端運動中心機構的核磁共振兼容脊柱手術機器人

金屬和電子材料會影響核磁共振成像的過程,因此無法使用常規的機械人系統。有見及此,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學生邱榆富、閆俊彥、陳吉彪及方海洋在Cheng Shing-shin教授的指導下,開發了一種可用於核磁共振的機器人系統。該系統在核磁共振室內的部分不含任何金屬或電子元件,並設有2自由度的遠端運動中心機構和1自由度的入針裝置,可以被固定於患者背上及放置在核磁共振掃描儀中,以用於實時圖像引導下的各種經皮介入脊柱手術。核磁共振室外的設備為波紋管提供壓力,使其膨脹或收縮,從而驅動機器人。

創新組別一等獎:微觀到宏觀:細菌纖維素在食品包裝上的發展

石油基塑料包裝帶來了不少生態問題。細菌纖維素 (BC) 的可持續性、可生物降解及易於加工,使其有望成爲塑膠的替代品。然而,BC包裝的高昂成本和吸水的特質使它難以普及。中大化學系學生蔣卓倫、張家敏及鍾曉嵐運用了簡單的化學改性方法,成功開發了康普茶BC薄膜。這些薄膜能阻隔水和油,適用於食品包裝。此外,它們在土壤中容易降解,能夠成為傳統塑料包裝的可持續及環保替代品。

創新組別一等獎:抗體的定點修飾及其應用

抗體能夠抵抗外來物質,例如病毒及細菌。由於抗體能與特定抗原或抗原表位結合,它們逐漸被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傳統的抗體修飾基於抗體工程化,惟有不少缺點如高成本及難以模組化。因此,抗體的化學修飾變得尤其重要。透過思考酶促反應的作用,中大化學系學生袁丁棟、陳紅飛、李碧權設計了兩種嶄新的抗體修飾方法——基於多肽-抗體相互作用,對抗體上單個賴氨酸進行修飾;以及基於酪氨酸氧化酶催化的光加成反應,對抗體上的單個酪氨酸進行修飾。他們亦利用這兩種方法合成可用於免疫治療的抗體相關藥物——雙特異性抗體偶聯物、免疫脂質體及抗體藥物偶聯物。

創業組別特等獎及一等獎:益創膳虎堅果酶解技術

「益創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益創膳」)致力推動新一代食品,旨在迎合年輕人的飲食習慣、應對氣候變化及緩解糧食危機。虎堅果是一種種植在沙漠的可持續食物來源,具豐富的營養價值。為更好地利用這種食材,來自「益創膳」的中大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生陳家銘聯同兩位夥伴開發了酶技術,可用於生產非乳製品包括虎堅果奶及雪糕,使產品的口感更順滑及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以滿足市場需求。產品的目標市場相當龐大,未有主要競爭者,銷售率逐年增長預計高達百分之二十。團隊相信科研技術應用在合適的賽道上,產品是滿足市場需要的最佳選擇。

大賽由香港新一代文化協會舉辦,獲獎的香港區創新項目將代表香港參與「挑戰盃—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而創業項目的優勝隊伍將出線參與「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及「挑戰盃(創青春)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



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前排左八)、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徐仲鍈教授(前排左七)及一眾中大得獎者。

中大副校長(研究)岑美霞教授(前排左八)、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徐仲鍈教授(前排左七)及一眾中大得獎者。

 

創業項目特等獎得主益創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創業項目特等獎得主益創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學生邱榆富獲頒創新項目特等獎

中大機械及自動化工程學系學生邱榆富獲頒創新項目特等獎

 

下載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