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個手術機械人臨床前研究基地
亞洲首個手術機械人臨床前研究基地
手術機械人不單是醫學及工程專業相結合的研究成果,更是未來智慧醫療的重要一環。要成功研發出一個穩定而安全的手術機械人,必須經過長時間反覆研發、測試及改良。
外科醫生趙偉仁教授及機械工程師歐國威教授,看準了這個市場的前瞻性,早在2017年倡議在香港創立一站式前期臨床研究基地,旨在將研究與臨床結合,不單發展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的手術機械研發,同時為正在開發的手術機械人提供前期臨床資訊及醫療效果評估,有助加快整個開發及產業化流程。
一站式手術室設計 供臨床前期動物實驗
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成立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中心)於2020年正式開幕,其中佔地八千平方呎的實驗室於2021年投入運作,設有一個模仿手術室的房間, 設置了磁力共振掃描(MRI)、立體掃瞄等多部先進醫療儀器,亦是亞洲首個、全球第二個專為手術機械人前期臨床研究而設的一站式平台。
不同於一般機械人,手術機械人直接應用於人體,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是至關重要。開發過程往往需要經過多重測試及改良,並非單靠一、兩次動物實驗或臨床研究就能成功推出市場。
趙教授形容,二十多年間,手術科技發展就如火箭飛上月球一樣迅速。他認為,醫療機械人將是未來手術發展的方向,「外科醫生只有一雙手,單靠個人技術,可做的十分有限,必須依賴不同工具協助。縱觀香港、內地,甚至亞洲,醫療機械人研發的人才及初創公司有很多,但受醫院的設施、空間及人手所限,缺乏足夠的前期臨床研究機會。」因此,趙教授與歐教授決定在香港設置基地,為亞洲地區的醫療初創提供服務,進一步促進手術機械人的發展和產業化。
趙教授又提到在專科範疇取得「用家」的第一身意見,對於一項新技術是否能真正產業化是非常重要。「醫生擁有豐富臨床經驗,能夠提出現行醫療科技問題及改良方向,而工程師則擁有改良機械的技術,可就醫生提出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最後由醫生作為使用者去證明方法是否可行,而中心正好擔當着串連整個醫學及工程相結合的完整循環的重要角色。」
提升工程醫學協作效率
當年有份參與研發達文西機械人的歐教授以自身經驗分享道:「回想當年研發機械人時,平均每星期要請外科醫生參與兩至三次前期臨床研究,收集醫生的回饋後回到實驗室改良機械人,再進行下一次試驗。這樣一來一回,很多時醫院、大學及廠商都難以配合。」
他續說:「手術機械人要用過百個摩打,當中涉及數百個參數同時運算,除了外科醫生的參與外,亦需要軟件、機械、介面工程師等數十位跨界別專才的協作。混合手術室可在手術機械人測試研發期間提供實時的醫學成像,模擬實際操作環境讓醫生測試及提供回饋,另一邊讓工程師即時調整設計及參數,加快開發流程。」
中心與中大合作,不但地理上鄰近大學及兩所教學醫院,更享中大及醫院的人才優勢。另一方面,中心亦為外科醫生及醫護人員提供理想的訓練平台,不但提供醫療機械人技術方面的相關培訓,如學習器材的操作方式,更給予模擬手術的訓練機會。展望將來,中心積極推動跨學科醫療科技研究,與不同國際知名院校合作,發展以臨床應用為導向的手術機械人研發,服務大灣區以至亞洲區內的醫學研發產業。
「混合手術室提供平台加快手術機械人的研發進度,包括中大團隊用於診斷和治療的腔內多尺度機械人平台、磁引導腔內機械人平台及影像引導機械人介入治療,實現技術的轉化研究和產品化。」
趙偉仁教授 中大醫學院副院長(外務)、外科學系教授兼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微創手術以及內鏡機械人手術 主要成就:
|
|
歐國威教授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兼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主任 研究領域:醫療機械人 主要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