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0年10月20日

中大三科研项目荣获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20年10月20日
分享
列印

(左起)骆江云博士、黄聿教授及王力博士

谢作伟教授

梁浩云医生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三个研究项目获国家教育部颁授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包括一个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个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一个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大2019年度得奖学者及研究项目如下: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黄聿教授王力博士骆江云博士 Hippo信号通路在湍流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新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中风、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等高危疾病的最重要致病因素。全球每年有1,400万人因动脉粥样化直接造成死亡。然而,有关血液流动模式如何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仍不清楚。中大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黄聿教授与天津医科大学的合作研究发现,抑制血管内皮的「Hippo信号通路」会促进血管炎症发生,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临床上常用来降低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可显著启动Hippo通路,有望通过寻找「Hippo信号通路」的激动剂找到治疗动脉粥样化的新药。黄聿教授团队的王力博士目前已经建立针对「Hippo信号通路」为靶点的药物筛选平台,并已初步筛选出几个对「Hippo信号通路」启动作用比较强的化合物,目前正在小鼠模型上验证治疗效果。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大理学院化学系卓敏化学讲座教授谢作伟教碳硼烷的可控官能团化

碳硼烷是由硼、碳和氢原子组成的笼状分子,具有独特的三维结构、芳香性及热稳定性。这些特质使碳硼烷成为独特和具价值的分子建构组件,适用于功能性材料到药物的各项应用。中大化学系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合作研究团队,在谢作伟教授领导之下,运用金属有机化学方法发展出一系列合成策略,为有关化合物的应用提供新方向。

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脑神经科名誉临床副教授梁浩云医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的机制与临床研究

脑痫症(又称「癫痫病」)是一种影响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重要神经系统疾病,有三分之一病人属于「难治性脑痫症」,无法以抗脑痫药物控制病情。2012年,梁浩云医生连同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脑外科组潘伟生教授及朱献伦医生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将「颅内脑电图检查」发展为一种有助确定脑痫病灶位置的重要检查方法;并于2015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结合颅内脑电图和高频信号检测(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技术,可更准确地找出脑痫症发作源头,以确定手术切除范围。2018年,团队发表了题为《利用高频信号的小波分析对难治性脑痫症华人患者进行颅内脑电图检查》的研究报告,概述了中大的临床研究在日常实践中如何为脑痫症患者带来帮助。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简介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国家教育部设立的科技专项奖,对象为全国的高等院校,2009年开始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院校的直接推荐,授予在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和单位。自然科学奖嘉许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科学技术进步奖则嘉许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及项目等方面具创造性贡献,或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



(左起)骆江云博士、黄聿教授及王力博士

(左起)骆江云博士、黄聿教授及王力博士

 

谢作伟教授

谢作伟教授

 

梁浩云医生

梁浩云医生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