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香港家长栽培子女意见调查
引言
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调由从前的补救性慢慢转移至发展性。资产建设( Asset Building ) 的扶贫策略– 着眼于发展贫穷社区、家庭或人士未被发掘的内在资源和协助贫穷社区、家庭或人士建立资本– 被视为持续性和更有效协助贫穷人士脱贫的方案。不少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分别推出不同的脱贫方案,而儿童的发展则被视为扶贫和避免跨代贫穷的重要议题和扶贫策略。英国、美国、台北等的儿童发展方案,以配对供款储蓄或投资计划协助儿童发展,其中英国的Child Trust Fund及美国的Kids Account 更是全民参与的计划。
在香港,财政司司长亦已在《二零零七至零八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公布预留三亿元成立儿童发展基金,为贫穷和弱势社群的儿童提供额外发展机会。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会政策组和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希望能了解香港家长栽培子女的意愿和对协助家长的各项措施之回应,特别是对设立儿童信托基金(注一) 的具体运作之意见。因此,于今年四月三日至十三日期间进行了一项电话民意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成功访问了706位能操粤语或普通话并有十八岁以下子女的家长,成功回应率为75.9%。以706 这个成功样本数对母体进行推论,假设受推论的变项为二项分配时,其样本标准差为0.0188;若将可信度( confidence level ) 设于95%,推论二项分布的百分比变项时最大可能样本误差为正或负3.69% 以内( 附录一)。
受访家长中,男、女家长分别为239人( 33.9% ) 及467人( 66.1% )。逾四成( 43.3% ) 受访家长有高中的学历,另24.9%更达大专或以上的教育程度。家庭月入方面,一万至三万以下的家庭占最多( 48.9% ),其次则是三万至五万以下,有22.7%。超过半数家庭( 51.7% ) 有一名十八岁以下的子女,有两名十八岁以下子女的家庭有近四成( 39.9% ),只有不足一成( 8.3% ) 家庭有三名或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子女。调查结果摘要如下:
〈一〉香港家长栽培育子女的意愿
超过九成半的受访者( 95.6% ) 表示愿意将家庭资源投放于培育子女。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 35.7% ) 每月用于栽培子女的支出为二千零一元至五千元;近两成受访者更付出每月超过五千元于子女培育;只有8.6%受访家长没有为栽培子女付出任何费用( 栽培子女的费用包括学校学费,英文班或补习班、学习乐器、或其他兴趣班费用) ( 表一)。此外,逾七成( 74.8% ) 受访家长打算供养子女完成大学学士课程,更有8.9%表示愿意供养子女至研究院( 硕士/博士) ( 表二)。
至于为子女未来发展而作储蓄或投资方面的准备,约四成( 41.1% ) 受访家长为子女未来发展每月付出超过一千元作储蓄或投资,但仍有约三成( 31.2% ) 受访家长没有为子女未来发展作储蓄或投资( 表三)。而在有为子女未来发展而作储蓄或投资的家庭,父母每月为子女供款的平均数与中位数分别为一千三百七十九元及一千元(mean=$1,379, median=$1,000)。整体数据显示,大部份香港家长仍视培育子女为己任,并愿意投放不同程度的资源栽培子女成才。
〈二〉香港家长对设立儿童信托基金的意见
绝大部分受访家长对于设立儿童信托基金( 即由政府作初次拨款,以后由家长和政府共同供款) 的建议表示支持,平均值有6.50分( 0分代表完全不支持,10分代表非常支持)。若设立儿童信托基金,有66.1%的受访者表示会为子女参与计划,而表示不会参加者只有18.2%,另15.7%则未能决定( 表四)。数据反映大部分香港家长倾向支持政府设立儿童信托基金。
供款比例方面,过半数的受访家长( 55% ) 认为应该按家庭收入调整政府与父母的供款比例,亦有逾两成( 21.5% ) 认为政府与父母的供款比例应相同( 即1:1 ),但只有4%的受访者认为父母供款比例应较政府高,低于认为政府供款比例应较父母高的16.1% ( 表五)。
表示会参加儿童信托基金的466名受访者中,超过四成( 43.2% ) 表示愿意每月为每名子女供款一千元或以上,另有近两成( 19.7% ) 表示会供款五百元至少于一千元( 表六)。此外,41.4%愿意为每名子女供款至子女16-18岁以下,有23.3%则愿意供款至子女18-21岁以下,更有近两成表示愿意供款至子女21岁或以上( 表七)。
至于表示不会参加儿童信托基金的128名受访者中,不参加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计划对子女没有帮助( 34.4% ) 或对计划没有信心( 21.1% ),有35.9%表示已有储蓄计划故此不需要,另两成( 20.3% ) 则表示没有钱作供款( 表八)。
另外,交互分析显示,受访家长会否参与儿童信托基金计划与他们本人的年龄、学历、有多少名子女以及有否为子女投资或储蓄皆没有显着关联。然而,受访家长会否参与儿童信托基金计划与他们的每月家庭收入却有显着的高关联。
每月家庭收入与受访家长会否愿意参与儿童信托基金计划有显着的高关联( χ2=21.100** )。有24.7%收入一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及有30.17%收入五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表示不会参与计划,相反的,家庭收入在一万至三万元的受访家庭明显表示较愿意参与该计划,其中家庭收入在一万至二万元的家庭,有高达72.1%的家长表示愿意参与该计划( 表九)。整体来说,各阶层或背景的家长都倾向支持政府设立儿童信托基金计划,惟低收入的家庭,可能会因生活和经济压力,以致表示不会考虑参与计划,而高收入的家庭,可能会因为有能力或己经参与其他市场的计划而减低他们考虑参与儿童信托基金计划的意愿。
〈三〉香港家长对『儿童信托基金』与其他协助家长的措施之评分比较
受访者又被邀请为六项拟协助家长的措施评分( 0至10分;0分代表完全没有帮助、10分代表非常有帮助)。所有措施的平均得分都高于5分,其中以『对每一名子女提供金钱补助』的评分最高( 平均值=7.28 );其次是『提供为家长而设的假期』( 平均值=6.84 );排第三位的是是次调查的焦点– 『儿童信托基金』( 平均值=6.50 );再其次是『子女教育学券』( 平均值=6.37 );其他分数较逊色的包括『增加子女免税额』和『儿童托管服务』,它们的平均值分别是6.11和5.05 ( 表十)。整体而言,香港家长皆接受政府主动介入协助他们培育子女,亦觉得政府的介入会对他们有帮助。而在众多措施中,以直接的金钱支援最受家长欢迎。
总结
调查发现香港家长普遍视培育子女为己任。他们不单愿意支付不同程度的金钱和家庭资源来栽培子女成才;大部分家长更会未雨绸缪,为子女储蓄或投资,好让他们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是次调查主要问及的「儿童信托基金」乃是一个由政府与家长共同供款的配对储蓄模式,换言之,政府与家长共同负起为下一代未来发展而肩负投资储蓄责任。此直接的金钱资助模式可说是一种前瞻性的社会投资。
数据分析显示不论家长的背景( 如:年龄、学历、有多少名子女等) 都倾向支持并表示愿意参与该计划,家庭月入在一万至五万元或以下之家长,特别是月入一万至二万元的家庭,对「儿童信托基金」最为支持。对于实质的运作,如供款比例、供款年期等的看法则不尽一致,但却倾向按家庭的入息作调整。
相信大家对于培育子女所面对的经济及各种压力也不会陌生,因此家长对政府主动协助他们培育子女之措施都普遍表示欢迎,其中以直接的金钱支援较政府提供服务得到更大的认同。
研究组成员:
邓广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
林静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
联络: 邓广良教授
电话: 2609 7501
电邮: kltang@cuhk.edu.hk
注一:
是次调查问及的儿童信托基金计划是基于Prof. M. S. Sherraden的建议,与扶贫委员会建议的试验性儿童发展基金不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