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绚丽耀目背后的宗教及文化涵义中大文物馆展出喜马拉雅与蒙古的华美饰品及宗教用品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物馆将于2018年9月30日至2019年2月24日举办展览「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精选香港梦蝶轩及承训堂珍藏的喜马拉雅及蒙古藏品400余项,当中展示两个地区在13至20世纪造像、唐卡之外的绚烂缤纷的饰品及宗教用品。展览费用全免,欢迎公众参观。
展览的开幕典礼于昨日(9月29日)举行,主礼嘉宾包括承训堂主人莫华钊伉俪、梦蝶轩主人朱伟基伉俪、中大副校长霍泰辉教授、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署理所长何志华教授、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以及中大文物馆副馆长及策展人许晓东教授。
苍莽大漠、雪域高原,从来皆非孤立的存在。两地军事、政治权力、宗教文化的交往与融会始于13世纪中期。20世纪前,中国地面西藏人和蒙古人形成了一体的「西藏佛教社会」。西藏喇嘛是导师和法师,精神文化的提供者,蒙古弟子是奉持者、物质供养者和武力保护者;一方是慈悲,一方是力量,彼此互补共存。
生活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地区的西藏、尼泊尔、不丹、廓尔喀和拉达克的民众,地缘邻近,宗教信仰类同,相互间政治、军事、宗教、贸易等方面的交流颇为频密。18世纪以来,来自加德满都谷地的尼瓦尔工匠,不仅为拉萨、日喀则的贵族制作日常、宗教用品,服务于官方僧俗机构,亦在这些地区开设自己的作坊。
对金、银、绿松石、珊瑚的极致崇尚,对头部、颈部、腰部装饰的特别关注,以及累丝、镶嵌等细金工艺的普遍使用,是两地饰物的共同特征。然而,喜马拉雅地区饰品所体现的浓郁的藏传佛教、印度教元素,以及饰神若人、饰人若神的天人合一理念,却成为信仰的重要载体,凸显其地宗教与日常生活的水乳交融。饰为心声,在五色眩目之余,亦可体会珍品背后那遥远的大漠与雪域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
为配合展览,文物馆特意出版导览手册及一套三册的图录,收录承训堂与梦蝶轩(各一册)藏品各六百余件(套),分雪域篇、大漠篇,以及由五篇专题文章组成的论文集,另附有喜玛拉雅和蒙古艺术品常见图像的详细解说,以及纽瓦克博物馆藏的两地旧照,让公众全面认识两地的饰品工艺与历史文化的渊源。此外,文物馆亦举办主题演讲及研讨会,邀请美国、内地及香港专家学者分享其研究喜马拉雅与蒙古地区的饰品工艺与异同的成果。所有活动费用全免,唯名额有限,先到先得,额满即止。
「雪漠玲珑:喜马拉雅与蒙古珍品」展览详情如下:
日期: | 2018年9月30日至2019年2月24日 |
地点: |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厅II及展厅III |
开放时间: | 星期一至三、五、六:上午10时至下午5时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1时至5时 |
逢星期四(公众假期除外)休馆 | |
查询电话: | 3943-7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