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3年11月27日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民调:港人实际生育率未如理想政府宜加强家庭福利支援及家庭友善政策鼓励生育

2013年11月27日
分享
列印

鼓励巿民生育是最近人口政策谘询的议题之一。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就此进行了电话民意调查,以了解市民对理想子女数目、香港低生育率问题,以及对各种鼓励生育政策措施之看法。调查发现,尽管香港生育率甚低,市民生育子女的理想数目(1.94名)明显较香港的实际生育率(以2011年的总和生育率为例,平均每名香港妇女产下1.20名婴儿)为高,反映市民仍有多生一些的意愿。此外,市民认为短期的经济诱因或教育宣传对鼓励生育效用不大;相反,家庭福利、支援服务及家庭友善的工作安排较能鼓励港人生育。 

调查于2013年11月16日至11月20日晚上进行,成功访问了802位18岁或以上的市民。结果显示,认为理想子女数目是两名的受访者有66.5%,三名的有12.1%,一名的有9.2%,没有生儿育女的打算则有7.0%(见附表一)。若以平均值计算,整体受访市民生育子女的理想数目为1.94名(见附表二)。若只计算调查中49岁或以下的女性受访者,其生育子女的理想数目则是1.79名。另外,教育程度为小学或以下的受访者的理想子女数目为2.31名,中学程度的为1.88名,大专或以上程度的为1.90名,三组受访者之间呈统计上的显着差异。即使港人的生育率能达至其理想数目,仍未能达致人口更替水平(在发展国家及地区要维持人口数目不下降,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需达2.1名),可见低生育率似是大势所趋。然而,调查中市民的理想子女数目(不管是总体、49岁或以下女性及大专或以上程度市民)均明显较香港的实际总和生育率为高(在2011年为1.20名),可见不少市民仍有多生一些的意愿。 

此外,最多受访者认为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龄是介乎25岁到29岁,有44.6%,其次是30岁至34岁,有40.3%(见附表三)。若以平均值计算,受访者认为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龄是28.8岁(见附表四)。当中男性受访者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龄为30.0岁,女性受访者为27.9岁(较政府统计处公布的2012年首次生育年龄的中位数30.5岁为低),两组受访者之间呈统计上的显着差异。以教育程度划分,小学或以下的受访者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龄为27.3岁,中学程度的为28.8岁,大专或以上程度的为29.4岁,三组受访者之间呈统计上的显着差异。换言之,教育程度愈高的受访者,其生育首名子女的理想年龄亦愈大。 

当问及受访者导致香港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时,较多受访者认为与个人的经济能力和香港的居住环境有关。从数据可见,23.8%受访者认为「养育子女需要用好多钱」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房屋问题(例如置业有困难、居住环境太狭窄等)」,有21.6%受访者持这种看法。除以上原因外,亦有受访者认为是与下列原因有关:「教育制度问题」(11.7%),「年轻夫妇较祟尚自由,觉得养育子女太大束缚」(11.2%),「管教子女的责任太大」(10.2%),「很多人工作也太忙」(10.0%)(见附表五)。 

就最近人口政策谘询所提及的鼓励生育政策,受访者普遍认为一些属于产后长期持续的家庭福利、支援服务以及家庭友善的工作安排较能鼓励香港人生育。至于一些属于产前的经济援助或教育宣传,觉得未必有效的看法较多。从数据可见,认为「提供更多家庭福利或支援服务(如有薪亲职假期、资助托儿和课余托管服务等)」能有效鼓励香港人生育的受访者有73.2%,无效的有24.4%。而认为「提倡家庭友善工作安排(如推行弹性工作时间和居家办公等)」有效的则有64.5%,无效的有31.0%。另一方面,认为「由政府直接提供经济诱因(如补助或津贴怀孕相关的开支)」能有效鼓励生育的只有40.4%,无效的反而达55.4%。认为「放宽对生殖科技治疗的管制,令市民更易采用」有效的只有32.3%,无效的则达61.3%。而认为「增加宣传和教育市民延迟生育对生育能力的影响」有效的只有31.2%,无效的则达64.6%(见附表六)。 

研究人员认为,是次调查中市民的理想子女数目较2011年的总和生育率的平均数字为高,表示市民虽有意生育更多子女,但却可能碍于不同理由而未能如愿。养育子女的经济开支太大、置业困难和居住环境的问题,是大多市民认为导致香港生育率持续偏低的主要因素。若要透过政策措施提高生育率,市民倾向认为适切的家庭福利、支援服务以及家庭友善的工作安排较有效,而一些产前的经济援助或教育宣传则较多市民认为未必有效。 

是次调查的成功回应率为45.9%。以802个成功样本数推算,百分比变项的抽样误差约在正或负3.46%以内(可信度设于95%)。 

中大香港亚太研究所电话调查研究室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