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07年12月5日

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研究结果公布香港学生的成就与挑战

2007年12月5日
分享
列印

第三期「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简称PISA)的结果公布,于五十七个国家或地区中,香港十五岁学生的科学能力排名第二,数学能力则再居前列,而阅读能力(中文)则进至第三位。(图表1)

研究人员分析教育成果是否均等,特别是学生的社经背景、性别及移民身份等不同因素对其表现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社经背景包括家长职业及教育程度,并非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图表2)。可是,性别及移民身份对学生表现的影响却十分显着。男生在数学上显着高于女生达16分,女生则在阅读上显着高于男生达31分(图表3);而非本地出生的移民同学无论在科学,数学及阅读三科成绩均低于本地出生的同学(图表4)。

同时,研究人员亦分析其他学生及家庭因素与学生表现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因素方面,学生的自我信念及学习动机与其科学能力的表现有关,在自我效能感、自我观、喜爱科学及工具性动机四方面显示出较高水平的学生,倾向在科学方面有较佳表现(图表5)。此外,学生对科学的价值观及参与度,与其科学能力亦有关,一般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环境意识及环保责任感较高的学生,倾向有较佳的科学表现(图表6)。

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对学校的观感及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参与程度与其子女的表现有关。如家长较满意子女的学校教育质素,其子女则倾向有较佳表现。家长在子女十岁时为其安排较多科学活动,其子女于15岁时在科学方面的表现倾向较佳。家长在家里及校内的参与均与学生的科学能力表现有正相关─ 家长越积极参与子女在家里的学习(例如与子女谈论时事、电影、电视节目、书刋或学校生活),其子女的科学能力越强;家长在学校参与义务工作或家长活动越多者,其子女在科学方面的表现越佳。有趣的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子女在科学方面的表现并无正相关。其家长最常(首四分之一)与学校沟通的学生,表现看来最不理想。此现象或可归因于老师与家长的接触往往由学生的学业或行为问题引起。换言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仍是问题取向,而正面沟通较少(图表7)。

本研究更就着其他重要教育政策作分析,这包括学校间的表现差距(图表8)及其可能导致的影响、本地教育开支的成本效益,以及教学语文政策等均值得作进一步探讨。

下载记者会投影片:http://www.fed.cuhk.edu.hk/~hkp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