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9年10月21日

中大心理学系网上问卷调查显示近四成市民于反修例事件的社会气氛下 出现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

2019年10月21日
分享
列印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心理学系动机及情感实验室于2019年9月18至29日期间1,就反对「逃犯(修订)条例」(下称「反修例」)引发的示威活动进行一项「情绪健康及政治参与」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受访者表示过去两周曾出现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此外,受访者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情绪反应趋两极化,而「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倾向亦见普遍。

研究团队于调查进行期间透过不同渠道(包括Telegram群组、Facebook专页及新闻网站留言等)发放网上问卷连结,共收集了1,937个回应,其中1,037个 (53.5%) 为有效回应。研究团队以病人健康问卷-2(PHQ-2)评估受访者的精神健康状态,发现38%受访者曾于两周内受情绪低落及对事情失去兴趣等与抑郁症相关的症状困扰。这个数字远高于2019年7月发表的相近类型调查中本港怀疑患有抑郁症人士的比率 (9.1%)2

受访者情绪反应呈两极化

研究亦发现受访者对社会上不同群体的情绪反应呈两极化趋势。平均而言,支持「反修例」示威活动并反对警察执法行为(下称「支持示威」)的受访者对「和理非」及「前线」示威者3抱有中等至强烈程度的正面情绪(自豪、感激),对香港警察、政府官员及「亲建制行动人士」4则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羞耻、愤怒)。另一方面,支持警察执法行为并反对「反修例」示威活动(下称「支持警察」)的受访者则对「前线」示威者抱有中等至强烈程度的负面情绪,而对香港警察则有中等至强烈程度的正面情绪。受访者不论有何政治立场,他们的情绪反应愈强烈,其参与的政治活动(如联署、游行或集会)及与抑郁症相关的精神健康问题亦愈多。

情绪反应两极化亦体现在受访者对不同群体不同程度的同情心上。超过六成支持示威的受访者表示对香港警察、香港政府及亲建制行动派「完全没有」同情。同样,超过六成支持警察的受访者则表示对「和理非」及「前线」示威者「完全没有」同情。另外,研究亦探讨受访者对不同社会群体「去人化」的现象。仅21.6%受访者于回答「你认为(社会群体)应否被视为动物(如:曱甴、狗)看待(0至10分)」时,对所有群体皆表示「非常不应该(0分)」。换言之,近八成受访者对至少一个社会群体有不同程度的「去人化」倾向。

负责领导是次网上调查的中大心理学系系主任冯海岚教授表示:「因应近日社会运动,我们建议社会大众应留意自己及身边亲友的情绪健康状态。如果发现自己或亲友长时间出现情绪低落、对事情失去兴趣、饮食或睡眠习惯失调或经常感到疲倦等情况,应尽快寻求专业而可信的精神健康服务协助5。另外,如果发现自己对某些社会群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亦可以试用一些方法,例如暂时减少接触有关群体的资讯,以平复情绪。」

研究结果以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中全港人口的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作加权处理。以1,037份问卷数推算,百分比变项误差约在正负3.04%以内(可信度设于95%)。

附注:

1 数据收集的工作于10月1日全港大规模冲突及10月4日香港政府公布《禁止蒙面规例》前完结,故调查结果未能反映这些社会事件对受访者情绪健康的影响。

 2 有关调查由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其所使用的抑郁症状评估方式为病人健康问卷-9(PHQ-9),而本研究使用的评估问卷PHQ-2为PHQ-9简短版本。

 PHQ-9和PHQ-2为抑郁症状的筛选工具,两者皆不能诊断受访者是否患有抑郁症。根据医学文献记载,PHQ-2的分数为3分或以上(由0-6分)者应寻求专业人员诊断其精神健康状况 (Gilbody, Richards, Brealey, & Hweitt, 2007)。

3「和理非」示威者是指参与「反修例」引发的示威活动,并坚持以和平、理性及非暴力方式(如游行集会、张贴标语)表达诉求的人士。而「前线」示威者是指以较激烈的方式(如设立路障、武力对抗执法人员)表达诉求的人士。

4「亲建制行动人士」是指不满「反修例」引发的示威活动,并作出反制性行为(如出席撑警集会、阻止示威者张贴标语)的人士。

5 香港心理学会辅导心理学部因应近日连串社会事件提供心理支援服务,详情请参阅:http://www.dcop.hkps.org.hk/index.php/2019/09/01/psy-support3rd/;

生命热线提供24小时预防自杀热线服务(电话:2382 0000)及青少年生命专线(电话:2382 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