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3月30日

中大研究发现长者「小病小痛」或为抑郁征状的先兆

2010年3月30日
分享
列印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副教授余秀凤教授

(左起)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及 副教授余秀凤教授

身边的长者朋友有否时常向你诉说「胃口欠佳」、「睡眠不足」、「感到疲倦」或「周身骨痛」等身体不适呢?一般人认为这些不适对长者来说是无伤大雅或理所当然的,甚至误以为长者无可避免地会有这些小病痛,因此不须寻求治疗。事实上,这些一般人眼中的「小病小痛」,极有可能是长者抑郁征状的身体警号。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在2007-2008年间进行一项有关社区长者生活质素及健康的跨区性普查,访问了1,433名长者,探讨他们的人口特征、社会关系、社交健康、生理健康及精神健康的情况。普查结果显示,445名(占总访问人数的31%)受访长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征状(包括心情烦躁苦闷、难以集中精神及自我价值偏低等),当中达轻微程度的有138人(占总访问人数的9.6%),中等程度的有125人(占总访问人数的8.7%),而达严重程度的则为182人(占总访问人数的12.7%)。这些抑郁征状更常见于高龄、独居、感到经济紧绌、感到社交支援不足及有长期病患的长者。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常挂于长者口边的「小病小痛」,例如睡眠困扰、食欲不振、疼痛、疲劳、胃痛、头痛及头晕等,与长者的抑郁征状有密切关系。普查结果发现,若同一时间感到3至4项「小病小痛」的长者,与一个没有感到任何「小病小痛」的长者相比,他们抑郁征状的比率竟高出3倍。而同一时间出现5项或以上「小病小痛」的长者,其抑郁征状的比率更高出5倍。抑郁征状严重影响长者的精神健康,削弱了他们自我接纳、情绪管理、与人相处及面对转变的抗逆能力。

研究证实,长者的「小病小痛」可能是抑郁征状的先兆,因此及早察觉这些问题并给予即时的辅导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过往有研究显示,有15-30%轻微抑郁征状的长者,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便会于1-3年内恶化成严重抑郁征状,对长者的生理健康、活动能力、认知能力构成负面影响,甚至增加其死亡的风险。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建议,医护人员应多加留意时常申诉有「小病小痛」的长者,并使用准确而又有效的评估方法,了解他们的精神健康状况,如使用简短版的「老年忧郁量表」、「一般健康问卷」及「精神健康检查清单」等,都能有效及准确地让医护人员在10分钟内初步评估长者是否有抑郁征状。另外,从事社区服务的护老工作者,除了要加强长者家庭的凝聚力外,亦须教导家人正确地留意长者的身体状况,切忌轻视常挂于长者口边的「小病小痛」。家人亦应用心聆听长者的诉求,尊重他们的需要及意见,并多说鼓励性的说话,减轻长者的负面情绪,从而提升长者的精神健康,缔建一个健康老龄化的社会。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副教授余秀凤教授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副教授余秀凤教授

 

(左起)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及
副教授余秀凤教授

(左起) 中大那打素护理学院院长李子芬教授及 副教授余秀凤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