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6年4月21日

解构体内「生物纳米」相互作用 发展纳米粒子输送技术侦测肾病蔡宗衡教授成为中大首位「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得主

2016年4月21日
分享
列印

杨紫芝教授颁发「裘槎前瞻科研大奖」予蔡宗衡教授

蔡宗衡教授专研纳米粒子与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器的相互作用

蔡宗衡教授与研究团队合照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电子工程学系(生物医学工程)蔡宗衡教授荣获2016年度「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奖金港币五百万。自裘槎基金会在2012年设立此奖项以来,蔡教授是中大首位得主,并于4月13日举行的颁奖典礼中从杨紫芝教授,GBS JP手中接过奖项。 

解构体内「生物纳米」相互作用 发展纳米粒子输送技术侦测肾病 

生物纳米技术目前发展蓬勃。生物分子如脂类和蛋白,可透过结合一些治疗成份(如小分子、反义寡核苷酸),形成尺寸通常为1-100纳米的「治疗型纳米粒子」,有著广泛的治疗用途(注: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约等于头发直径的五万分之一)。要使纳米粒子发挥其治疗效果,体内准确的输送尤关重要。由于现时有关纳米粒子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如体内分布、细胞内吞作用、胞内运输)仍然相当贫乏,因此还未有足够的技术,让这种治疗型纳米粒子在肝、脾以外的器官精确定位。 

蔡教授专研纳米粒子与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器的相互作用,有助制订有用的「设计规则」来设计更有效用的治疗型纳米粒子,以更准确地输送至体内的目标位置。早前,他成功发现一种纳米粒子与肾之间产生一种新颖的「生物纳米」相互作用(Choi CHJ et al. PNAS, 2011),证实了直径约75纳米的粒子,经静脉注射后能累积在肾小球膜上,继而可大量进入系膜细胞,而其他尺寸的纳米粒子却没有如此显著的效果。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发展针对肾的纳米粒子输送技术。在裘槎前瞻科研大奖的资助下,蔡教授希望可以设计出用作体内侦测肾脏疾病的纳米粒子。 

肾病一般是没有征兆的。肾功能衰竭可影响身体所有器官的运作,当发展至末期肾衰竭,若没有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则可致命。根据医院管理局资料,现时本港有7,000多名末期肾衰竭病者,人数较10年前上升近九成。肾病在华南地区的发病率亦高达10-12%。慢性肾衰竭并不能治愈,治疗的过程亦对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蔡教授希望将来的纳米粒子输送技术,可有助肾病患者及早进行治疗,减低他们所受的痛苦。 

蔡教授表示:「历届得奖者皆来自工程、医学和科学中的不同学术范畴。本人能获此荣誉,实属万分荣幸,谨与我的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学者们分享。我作为年轻学者,对于中大工程学院诸位前辈的循循善诱,深表感激。『裘槎前瞻科研大奖』将能促使我与医学院和理学院的同事们,共同推动有关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我亦希望启发更多年轻和具潜质的香港学生,投身科学与工程事业。」 

生物医学工程(BME)为本港新兴的高度跨学科学术领域。其研究项目往往不仅需要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来设计新颖的生物材料,也依赖生命科学家和医生来研究它们的生理特性。随著香港人口日益老化,蔡教授期望公众能够逐渐领略BME的重要性。他认为,BME学生具备独特优势,以崭新思维为各类医疗问题出谋献策,协助医生更有效地提供治疗。蔡教授呼吁学生应持开放态度,把握机会与其他领域的研究员衷诚合作。他补充:「当灵感泉源涌至之际,他们定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蔡宗衡教授个人简介 

2013年,蔡宗衡加盟香港中文大学,成为电子工程系的助理教授及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核心成员。他的主要研究兴趣为药物输送、「生物纳米」相互作用、生物纳米材料,以及生物学成像。 

蔡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中学毕业于香港华仁书院。2000年,他在香港中学会考考获十优成绩。后负笈美国,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取得史丹福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2011年,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论文中,他确立了体内输送纳米粒子至肿瘤和肾小球膜的设计规则。其后,他获颁「裘槎博士后研究奖学金」,在美国西北大学探索生物纳米材料的细胞内吞作用及胞内输运,为期两年。 

裘槎前瞻科研大奖 

「裘槎前瞻科研大奖」旨在物色少数才华横溢及具国际竞争力的科学家,让这批「明日之星」在其研究事业草创之初获得大力支持。此计划让得奖者能追求自己科学、学术和专业方面的志趣,发展个人专长,大胆创新,为香港的教育与研究作出贡献。



杨紫芝教授颁发「裘槎前瞻科研大奖」予蔡宗衡教授

杨紫芝教授颁发「裘槎前瞻科研大奖」予蔡宗衡教授

 

蔡宗衡教授专研纳米粒子与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器的相互作用

蔡宗衡教授专研纳米粒子与器官、组织、细胞以及细胞器的相互作用

 

蔡宗衡教授与研究团队合照

蔡宗衡教授与研究团队合照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