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5年3月30日

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榮獲美國出生缺陷基金會醫學博士獎

2025年3月30日
分享
列印

盧煜明教授出席於美國舉行的出生缺陷基金會頒獎典禮。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日前獲美國母嬰健康領域組織出生缺陷基金會(March of Dimes),授予2025年「Richard B. Johnston, Jr.醫學博士獎⸺發育生物學」,以表揚其發現孕婦血漿中存在胎兒游離DNA,繼而開創「無創產前診斷」(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簡稱NIPT)方法的革命性貢獻。盧教授為該獎項自1996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Richard B. Johnston, Jr.醫學博士獎旨在表彰在妊娠、分娩及胎兒發育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學家。該獎項在醫學界具有崇高地位,迄今有八位獲獎者隨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盧教授表示:「我對獲得出生缺陷基金會頒發的獎項感到非常榮幸,這對我的科研工作是極大的鼓舞。無創產前診斷技術發展為全球孕婦產前檢測的標準,是我科研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我會繼續與全球科研同儕攜手努力,將尖端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為促進全球醫療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出生缺陷基金會首席科學顧問Emre Seli博士對盧教授的成就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過去15年來,盧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科學界影響無可估量。他的革命性研究對改善全球母嬰健康的貢獻巨大。

有「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之稱的盧教授,現為中大校長及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他於1997年加入中大,同年發現孕婦的血漿內存有高濃度的胎兒DNA,隨後與其團隊研發了唐氏綜合症的無創檢驗方法,成功將以DNA分析為本的「無創產前診斷」技術,從科學研究層面應用至臨床診斷,現時已被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廣泛採用,全球已有超過一億名孕婦受惠。近年盧教授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將DNA測序技術應用至癌症檢測,以非入侵性方法找出癌症基因組中多種類型的改變,把癌症液體活檢推進至全基因組時代。

盧教授的研究成果對全球醫學科學界影響深遠,屢獲國際殊榮,當中包括於2011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3年被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4年獲費薩爾國王國際醫學獎、2016年獲頒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及被譽為「諾貝爾獎預測指標」的「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Thomson Reuters Citation Laureate)、2021年獲有「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科學突破獎—生命科學獎」,並成為史上首名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科「皇家獎章」華人得主。2022年,盧教授更獲頒被譽為「美國最高榮譽生物醫學科學獎」的「拉斯克獎—臨床醫學研究」,以及於2024年成為首位華人學者獲頒「希門尼斯—迪亞斯講座獎」殊榮。



盧煜明教授出席於美國舉行的出生缺陷基金會頒獎典禮。

盧煜明教授出席於美國舉行的出生缺陷基金會頒獎典禮。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