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10年10月18日

中大联合书院「到访杰出学人」郭保山教授及杜尔琦教授主持心理学讲座分析措辞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及移民问题欢迎公众报名参加

2010年10月18日
分享
列印

郭保山教授

杜尔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联合书院2010至2011年「到访杰出学人」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心理学荣休讲座教授郭保山教授(Prof. Sam Glucksberg)及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研究生中心心理学荣休杰出讲座教授杜尔琦教授(Prof. Kay Deaux),夫妇二人于10月15日至30日到访香港,期间将于中大主持两场公开讲座,讲座提要请参阅附件。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出席,请致电2609-7455留座。讲座将以英语进行。 

郭保山教授和杜尔琦教授堪称为心理学界的长青树。郭保山教授于1960年在纽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随即加入美国人类工程实验室担任研究心理学家。他在196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礼聘执教,七年后晋升教授,并于1974至80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郭保山教授在心理学界贡献良多,历任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组(Division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Psychological Science》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等着名学术期刊编辑。除了研究成就突出之外,他在教学方面亦同样出色,其心理学概论是普林斯顿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他并联同学系其他老师合撰教材,影响至广。

 杜尔琦教授于1967年获美国德州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社会科学博士衔,并于着名学府出任教授,包括莱特州立大学(Wright State 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及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等。她是社会心理学权威,在性别(gender)及移居(immigration)两项研究中有开创性发现。随着全球化年代的降临,移居变成重要的研究课题,了解移民各方面的心理经历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有关政策的制订。杜尔琦教授的研究获罗素睿智基金会(Russell Sage Foundation)赞助及出版,该基金会是资助美国有关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她的事业亦体现在心理科学学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前称美国心理学会)的工作,包括于1993至96年担任理事及1997至98年出任会长;该会为推动以科学方法从事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

 两场公开讲座的详情如下:

 杜尔琦教授:移民的写照:转变的地方及脸孔

To Be an Immigrant: Changing Places and Faces

10月21日(星期四)下午4时30分

地点:中大校园西部综合教学大楼6号演讲厅

郭保山教授:道德风险与媒体风险:隐喻如何塑造思想及社会政策

Moral Hazards and Media Hazards: How Metaphors Shape Thought and Social Policy

10月26日(星期二)下午4时30分

地点:中大校园西部综合教学大楼6号演讲厅

讲座提要

移民的写照:转变的地方及脸孔To Be an Immigrant: Changing Places and Faces

 移民是一项重要的国际社会问题。它改变许多国家的人口结构,亦同时为移民输入及输出国的政府和市民带来挑战。近年的心理研究通过了解移民者的亲身体验去探讨移民为他们带来了甚么境况。背后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他们认为自己归属于哪个种族和国家、他们以哪个比较群组来衡量自己的社会地位、歧视如何影响他们对发展机会和被社会所接纳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决定跟哪些群组合作来改善自己所属群组的生活。不同的移民种族背后的心理历程都有差别,而这些差别又对于移民者个人和所属群组皆有影响。值得留意的一点,是这些影响并不会在第二代移民(即在移居地出生的下一代)中消失。不论是对于移民者还是本土居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对于社会的未来发展举足轻重。

 道德风险与媒体风险:隐喻如何塑造思想及社会政策Moral Hazards and Media Hazards: How Metaphors Shape Thought and Social Policy

 所有语言皆有不同方法去描述同一事物,例如经济衰退可以描绘为经济混乱或经济崩溃。采用不同的隐喻会对政策决定有深远影响:混乱可以清理,但经济崩溃则需要更激烈的方法来应付。这般的隐喻运用可引伸至「道德风险」问题:人们或机构可能会利用保险取得不公平的利益,例如一名店主可能会烧毁自己的店铺来索取火险赔偿。

最近,这种隐喻亦适用于形容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状况。这些机构的管理层知道政府不会轻易让它们倒闭,所以从事高风险的活动。受这个隐喻所影响,普罗大众或许会不自觉地对保护这些机构免于倒闭的政策感到不满。这个隐喻也会影响我们对救市措施的看法:究竟这些措施是拯救金融机构的政策,还是性质上较为中立的刺激经济计划?这个「道德风险」的隐喻可令人倾向认为这是保护金融机构的措施。所以,措辞对我们如何衡量和判断政策都有莫大的影响。这种隐喻在日常生活——包括传媒——中亦常常出现,它们可以歪曲及塑造公众对社会及经济问题的看法。故此当我们选取隐喻去描述事物时,可能会不经意地造成了一个「传媒风险」的问题。



郭保山教授

郭保山教授

 

杜尔琦教授

杜尔琦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