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甲骨文研究学者周鸿翔教授莅中大演讲 分享与饶宗颐教授相处点滴欢迎公众参加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文化研究所非常荣幸邀得著名甲骨文研究学者、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荣休教授周鸿翔教授担任2017年度饶宗颐访问学人,并于4月3日、19及27日在校园主持三场讲座。周鸿翔教授乃饶宗颐教授早年的学生及研究助手,他将于讲座上分享他与饶宗颐教授的相处点滴。三场讲座将以普通话进行,欢迎公众免费入场。
周鸿翔教授在1952年高中毕业后,即成为饶宗颐教授的研究助手及学生。周教授跟从饶教授学习及助研的主要项目是商代之甲骨文,由于饶教授的学问极为宽广,潜移默化下,周教授对甲骨文以外之学问,亦颇有涉及,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考古学和古代文化,主要著作有《夏史夏文化研究书目》、《商殷帝王本纪》及《美国所藏甲骨录》。周教授将于首场讲座中分享他早年跟从饶教授学习及助研的经历,以及二人相处的点滴。
周鸿翔教授于1965年6月至1966年6月期间,环球一周,从澳洲出发,经香港、台湾、日本、加拿大,再分别访美国及及欧洲的十余个城市,访问各地重要之博物馆、图书馆及收藏家,检视所收藏之甲骨文,并将原物或墨拓、或摄影、或笔摹,并附详细笔记及评注,创甲骨文研究史上之先例。周教授将在第二场演讲中,介绍此行之学术收获,以及论述商代甲骨文之原件、伪物及仿刻等问题,还会谈及当时之航空公司、飞机、大巴等生活方面之有趣事项。
在中国文化中,十进制、天干及地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及中国文化之传播,影响极为深广。然而,对于当中的字的来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周鸿翔教授认为三者应该是由同一源流发展而来,此源流即早期少数甲骨学者所言的「手」或「手指」,亦即是「手语」,即英文的 Sign Language。周教授将在第三场讲座中广用甲骨文实例,加以论证。
中大饶宗颐访问学人讲座2017详情如下
首场:从学饶门:模糊而清晰的记忆
日期:2017年4月3日(星期一)
时间:下午四时半至六时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行政楼地下祖尧堂
第二场:环球访龟: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
日期:2017年4月19日(星期三)
时间:下午二时半至四时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顶楼文怡阁
第三场:同归于一:十进制和干支的起源论
日期: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时间:下午四时半至六时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东翼二楼活动室
如有查询,请致电3943-6546/电邮至ics@cuhk.edu.hk。
中大饶宗颐访问学人计划简介
中大自1963年创校至今,一直致力于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研究,以期弘扬中国文化,使之生生不息。饶公毕生治学弘道,对中外文化交流史有卓越贡献,中大亦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办学使命。2013年,中大得到饶公及其家人的信任和支持,惠允大学于中国文化研究所设立「饶宗颐访问学人计划」,每年邀请一名在中国文化研究上有杰出表现的世界级学者到访中大,于中国文化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交流及教学等活动,以期促进中西方学术交流及互动,开拓学术的新视野,并启发年青后学,传承国学。历届中大饶宗颐访问学人包括国际知名的瑞典籍汉学家马悦然教授(Prof. 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法国汉学家汪德迈教授(Prof. Léon Vandermeersch)及北京大学学者袁行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