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1年5月25日

諾貝爾獎得主講座 為中大理學院科研分享會揭開序幕

2021年5月25日
分享
列印

(上行左起)蘭迪‧謝克曼教授、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下行)魏穎穎教授及葉旭立教授

(左起)楊森教授、吳藝林教授、雷樂銘教授、姜里文教授、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夏江教授、魏濤教授、陳文年教授,以及何建輝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理學院邀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教授(Professor Randy W. Schekman)上周六(5月22日)透過視像方式主持講座,為學院的科研分享會2021揭開序幕。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誠摯歡迎謝克曼教授擔任本年度中大理學院科研分享會的主講嘉賓。活動以混合模式進行,吸引130多名中大教職員、學生、校友及公眾人士蒞臨現場或透過網上會議平台參與。

謝克曼教授的講題為「協作與開放在基礎科學研究及出版學術期刊的重要性」。開放和協作的研究模式有助解決科學研究中的難題,但團隊如何聯合發表研究成果,對維持良好的協作研究關係十分重要,因為現時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已誇張地淪為一個彰顯研究學者能力的營銷工具。在講座中,謝克曼教授分享了他創辦的《eLife》期刊出版模式,通過推舉「DORA」(研究評估聲明)的準則,減少單純參考影響因子的傳統做法,並促使學術期刊開放取用。

在講座中,謝克曼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經驗與觀眾分享他的各項見解。2019年,謝克曼教授被任命為柏金遜病科學聯盟科學總監。柏金遜病科學聯盟是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計劃,由來自世界各地60所院校的21個團隊組成,涉及近百間實驗室。謝克曼教授在講座中,剖析了柏金遜病所帶來的挑戰,以及柏金遜病科學聯盟的研究策略,並闡釋了這個國際團隊在對抗柏金遜病戰役中的角色。

謝克曼教授現擔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研究學者,並擔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分子及細胞生物學教授。他於199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並於2013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員。2002年,謝克曼教授被任命為《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年度評論》期刊主編。從2006年至2011年,他擔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的主編。在2011年至2019年期間,他擔任了由HHMI,Wellcome Trust和Max Planck Society贊助的開放取用《eLife》期刊的主編。上世紀七十年代,謝克曼教授透過研究囊泡運輸系統中有故障的酵母細胞,證明其故障是由於遺傳缺陷造成的,並解釋了不同的基因如何調節各式運輸機理。謝克曼教授與詹姆斯·羅思曼(James Rothman)和托馬斯·蘇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大於2016年頒授榮譽理學博士銜予謝克曼教授。謝克曼教授曾兩度獲邀於2013年及2019年蒞臨中大裘槎暑期課程擔任主講嘉賓,現時亦是中大教資會卓越學科領域細胞器生物合成及功能研究中心的合作伙伴。講台完結後,台下及線上的觀眾熱烈提問,謝克曼教授亦一一解答。

理學院科研分享會2021

理學院今年以「以跨學科和多學科的研究與合作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舉辦科研分享會,希望透過這項年度會議,促進新研究思維的交流,並鼓勵跨學科合作研究。

除謝克曼教授的主題講座外,分享會另一個重點項目為「協作研究金經驗分享」。學院邀請了來自不同研究部門的頂尖學者,包括雷樂銘教授、夏江教授、吳藝林教授,分享他們透過跨學科研究解決各種生物學問題。過去十年,理學院已成功獲得24個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金(CRF)和3個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項目。今年的分享會亦邀請了7位傑出的研究學者,包括陳文年教授、何建輝教授(醫學院)、魏穎穎教授、楊森教授、許浩霖教授、葉旭立教授(工程學院)以及姜里文教授分享了他們申請CRF的經驗。



(上行左起)蘭迪‧謝克曼教授、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下行)魏穎穎教授及葉旭立教授

(上行左起)蘭迪‧謝克曼教授、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下行)魏穎穎教授及葉旭立教授

 

(左起)楊森教授、吳藝林教授、雷樂銘教授、姜里文教授、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夏江教授、魏濤教授、陳文年教授,以及何建輝教授

(左起)楊森教授、吳藝林教授、雷樂銘教授、姜里文教授、理學院院長宋春山教授、夏江教授、魏濤教授、陳文年教授,以及何建輝教授

 

下载所有相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