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中大善衡书院举办「盛唐珍器 — 麦继强教授长沙窑陶瓷器收藏展」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善衡书院由即日起至本年10月3日举办「盛唐珍器 — 麦继强教授长沙窑陶瓷器收藏展」,展出八十多件麦继强教授在九十年代初期收集的唐代陶瓷器,主要为唐代长沙窑出产的各式酒壶、碗碟、瓶子、小摆设等。展览欢迎公众参观,费用全免。
展览开幕典礼于8月12日举行,主礼嘉宾包括麦继强教授及其夫人麦张爱华女士、中大善衡书院院长辛世文教授、文物馆副馆长许晓东教授,以及善衡书院学生会干事会会长吴天恩。
中大善衡书院院长辛世文教授表示:「善衡书院举办是次唐代长沙窑陶瓷展览,一方面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知识及涵养,另一方面是藉此为麦继强教授庆祝八十寿辰。书院感谢他慷慨借出藏品玉成是次展览。」
麦继强教授为中国文物收藏家,具三十多年鉴赏和收藏中国古董、文物方面的经验。他曾于中大生物系任教三十载,至1995年正式退休。麦教授在中大任教期间曾栽培不少研究生,香港大学前任校长徐立之教授便是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麦教授与中大善衡书院院长兼生物学荣休讲座教授辛世文教授亦有很深厚的师徒情谊,今年适逢善衡书院创院十周年,书院希望藉着展出麦教授的珍藏,加深公众对唐代陶瓷文化的认识。
麦继强教授表示:「我选择以唐代长沙窑陶瓷系列作为今次展览的主题,是因为这系列花样百出,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唐代陶瓷的形制特点、出色的工艺技术和创新方向,亦可窥探当时生活华丽的程度。」
唐代(618–907)是中国文化最光辉的时期,亦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高峰期,无论在色彩还是形状方面,都从以往较简朴的状态发展到辉煌的水平。在唐代陶瓷器当中又以长沙窑陶瓷最具特色,因为当时长沙窑在陶瓷工艺技术上屡有创新,建立了很多新颖特别的形制,其器具的风格都是唐代或长沙窑特有。长沙在当时是一个陶瓷生产中心,位于湘江口岸,产品可用船只运载,分销到整个湖南省。因为有庞大市场的支持,加上当时社会富裕,唐代人追求各式精致的生活器具,遂发展出多姿多采的长沙窑陶瓷器。长沙窑以烧制青瓷为主,但产品花样万千,色彩变化丰富,其中以酒壶、日用品最为著名。我们可以透过当时的日常用品,了解唐代的生活习惯。例如唐代的壶多把花鸟纹饰绘制于壶嘴之下,与以往器物把装饰集中于上部的做法不同,此乃因唐代以前的人席地而坐,其生活用具多置于地面,欣赏角度自然集中于器物的上部。自唐代开始,人们使用家俱,器物的摆设方式有所改变,这对唐代长沙窑纹饰的构图产生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麦教授说,要欣赏是次展品独特之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从器型方面来看,长沙窑出产的酒壶有五角流(壶口出水部分为之「流」),即壶口并不是圆形,而是呈五角形,这特点是长沙窑酒壶独有的。第二,长沙窑器具的把手变化颇多,而且都有明显的唐代风格。第三,唐代陶瓷常有模仿金银器的现象,其中一个做法是在驳口处加上压线,做出很急速的曲度变化,以模仿金银器的感觉,常见于酒壶、碗和碟。
中大文物馆副馆长许晓东教授说:「长沙窑陶瓷在唐代中后期达到鼎盛,五代时衰落,是当时最重要的外销瓷器,产品行销东南亚、中东至非洲。长沙窑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艺术元素,对于研究唐与五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中大善衡书院学生会干事会会长吴天恩分享了她对陶瓷文化的求知欲:「我确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提升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素质。这次展览展出的是中国陶瓷文化高峰期、在工艺上作出突破的唐代长沙窑产品,相信能让我们看到中国瓷器最精彩的一面,从而对这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理解。」
中大善衡书院于2006年成立,是一个多元文化共融的「家」。书院实行全宿共膳,六百位学生于在学期间全期住宿,一周三次与院长及其他书院成员共晋晚餐,增进彼此认识,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今年善衡书院踏入十周年,将会举办一连串庆祝活动,「盛唐珍器 — 麦继强教授长沙窑陶瓷器收藏展」为书院十周年庆典的前奏。有关善衡书院十周年庆祝活动详情,请浏览书院网页www.shho.cuhk.edu.hk。
「盛唐珍器 — 麦继强教授长沙窑陶瓷器收藏展」展览详情如下:
展览日期: 即日起至2016年10月3日
展览地点: 香港中文大学善衡书院陈震夏馆地下展览厅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五:上午7时30分至下午9时30分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闭馆
查询电话: 3943-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