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聞中心

2024年1月8日

中大研究發現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新疾病機制 有助開闢新治療途徑

  • 中大研究團隊發現神經元中轉錄因子YY1的功能受干擾而激活的信號通路會引致漸凍人症,可作為治療此不治之症的藥物靶點。
  • 香港肌健協會建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顯示患者平均花近一年時間才確診,大多已嚴重殘疾。協會呼籲為漸凍人症患者提供復康服務。
2024年1月8日
分享
列印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陳浩然教授(後排右三)、陳哲凡博士(後排左三)和研究團隊成員,香港肌健協會呂文林先生(前排左一)和蘇美英姑娘(後排右一),與漸凍人症患者胡先生及施先生合照(前排中及右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陳浩然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與英國牛津大學最近一項合作研究項目,揭示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症)的一種新發病機制。有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該研究還獲得2023年泛亞洲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PACTALS)大會的牆報展示獎——基礎科學一等獎。

漸凍人症是一種成年發病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影響大腦和脊髓,導致肌肉無力、協調能力喪失並最終導致呼吸衰竭。全球漸凍人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約有4.4人[1],至今仍未有治癒的方法。

深入研究漸凍人症發病機制對於更好地理解其病理過程至關重要

為確定漸凍人症的治療靶點,陳浩然教授、博士後研究員陳哲凡博士及其團隊研究了漸凍人症中基因轉錄調控的潛在機制。他們證明了轉錄因子Yin Yang 1(YY1)在漸凍人症患者脊髓運動神經元中功能紊亂。這種紊亂降低了YY1目標基因Fuzzy的表達,進而激活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導致神經元細胞死亡。YY1-Fuzzy-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發現為漸凍人症病理過程提供了新的理解。

研究成果揭示了漸凍人症治療發展的新靶點

當這一致病信號通路被抑制時,漸凍人症患者脊髓運動神經元的細胞功能障礙得到改善,凸顯了該信號通路可作為治療漸凍人症神經毒性的潛在藥物靶點。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篩選新的候選藥物並測試它們在細胞和果蠅模型中抑制神經細胞死亡的功效。隨後,團隊計劃在鼠類和靈長類模型上測試有潛力的候選藥物以進一步評估其有效性。

陳教授表示:「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治愈漸凍人症患者。揭示潛在的疾病機制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漸凍人症的發病機制,更重要的是,為開發新候選藥物提供指引,以對抗這種致命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我們相信,我們的工作將為漸凍人症的治療干預提供新的視角。」

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揭示患者的情況及需要

為掌握患者的情況及需要,香港肌健協會早前獲醫學生義工協助,建立香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資料庫共收集全港四分一患者的數據。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先生指:「從我們的資料庫調查得知患者平均於55歲發病,初期病徵分別為手及腳無力(53%及42%)。由於初期病徵難辨認,患者平均向4名醫生求醫、進行5次詳細檢查(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才確診漸凍人症;平均花近1年時間,12%更用上逾2年。三分之二患者現已嚴重殘疾,其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大多數患者於50歲或以上發病,存活時間由數個月至十年不等,中位數為3年。」

復康治療成關鍵  協會盼各界支援復康需要

目前,漸凍人症尚未有顯著療效的藥物,患者的思維及感官不受影響,可以清晰感受身體機能急劇惡化。猶幸尚有復康治療可有效舒緩病徵、減少併發症及維持生活質素。香港肌健協會中心主任蘇美英姑娘坦言:「很多病友不只渴望求存,更希望能有尊嚴地生活、繼續走動、享受與家人相聚。」她續指:「現時有不同輔助和非入侵性治療,以至手術可幫助患者舒緩病徵,而適切的科技及復康支援,例如看似簡單的碳纖維腳托及咳痰機,已對患者有莫大幫助。」

蘇美英姑娘指出部分患者發病10年仍然與病共存,勉勵患者積極面對。在期待治療的突破的同時,香港肌健協會亦籲各界伸出援手,支持復康服務及購買輔助設備,並促請政府盡快設立神經 – 肌肉疾病專科診所,為患者提供復康服務、輔助設備及照顧配套。

[1] Source: Xu et al. (2020) J Neurol. 267, 944-953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陳浩然教授(後排右三)、陳哲凡博士(後排左三)和研究團隊成員,香港肌健協會呂文林先生(前排左一)和蘇美英姑娘(後排右一),與漸凍人症患者胡先生及施先生合照(前排中及右一)。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陳浩然教授(後排右三)、陳哲凡博士(後排左三)和研究團隊成員,香港肌健協會呂文林先生(前排左一)和蘇美英姑娘(後排右一),與漸凍人症患者胡先生及施先生合照(前排中及右一)。

 

下载所有相片